推进水产养殖法制建设促进养殖管理水平的提高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曹庆生
[导读] 摘要:本文以推进水产养殖法制建设、促进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为探讨主题,针对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从水域被占用、环境恶化与缺乏整体规划三方面分析水产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我国关于水产养殖法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出制定以养殖证制度为基准的全面管理制度,为水产养殖的法制化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苏集镇政府  山东菏泽  274415
        摘要:本文以推进水产养殖法制建设、促进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为探讨主题,针对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从水域被占用、环境恶化与缺乏整体规划三方面分析水产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我国关于水产养殖法制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出制定以养殖证制度为基准的全面管理制度,为水产养殖的法制化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水产养殖;法制建设;养殖管理
        引言:从近年来世界渔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总体资源呈现逐步衰退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的水产品市场在水产养殖的支持下规模逐渐扩大,品种愈加丰富,渔民收入大幅增加,水产养殖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世界渔业总产量中,养殖产量的占比日益上升,甚至与捕捞产量保持持平。因此,要进一步拓宽水产养殖的建设规模,应积极推进其步入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提升产业的管理水平。
        1 现阶段我国水产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养殖水域被占用
        近几年许多地区加快了城市化的建设速度,大力开发水利、航运、石油与旅游业等,导致随意占用养殖水域、围垦滩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虽然部分城郊浴场或商品鱼养殖基地属于国家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投资建设的,但依然存在被无偿占用或划拨的问题,甚至拍卖一些重要的捕捞场所与公共菜苗场的,对水产种植资源栖息地的保护力度不足,增加了水域被个人所用的现象,传统渔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1]。
        1.2水域环境恶化
        随着水体污染与环境污染等事故的不断增多,加快了大面积养殖水域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水上经济开发活动加大了合理利用滩涂水域资源的压力与难度,水上航运项目在沿海与沿湖等区域愈发频繁,破坏了当地水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正常生长,长期存留的污染大幅降低了水产品的整体质量。
        1.3水产养殖缺乏整体规划
        部分管理部门未能从整体角度合理规划水域、滩涂养殖的未来发展,科学利用现有的水域资源,导致不断增多关于水产养殖的纠纷。在社会各领域快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如何利用、规划水域滩涂等环境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各单位与各机构之间的利益纠纷不断升级,很大程度上威胁了农村与渔业的稳定作业,难以维持水产养殖工作的正常运营秩序。
        除此以外,局部地区将养殖范围与建设规模盲目扩大,未能合理地规划布局厂区建设,过多地使用鲜活饵料、过大的养殖密度逐步加重了养殖水域的自身污染,没有严格依照标准的工作规范,导致出现药残超标等现象,病害频发,使得水产品的食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 我国水产养殖法制管理制度的建立
        我国第一部渔业法出台于1986年,在法律条文的形式下,针对渔民与单位对滩涂与水域等养殖环境的使用权作出了明确规定,水产养殖业的标准管理制度也因此确立,是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进入法制化发展新时期的重要标志。结合近年来渔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渔业法的落实实践成果,全国人大会议修改了渔业法,统一规划并利用水域资源是新一代渔业法的重点要求,发放养殖合格证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拓宽,个人与单位已经逐步代替原有的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为了切实提升水产品的养殖质量,强化保护养殖水域环境的执行力度,新渔业法对地方政府的管理义务作出了明确指示,要求做好保护重点养殖水域的法定工作。规范化管理水产苗种育苗、防治病害与投饵用药等生产养殖行为,还包括排污与清理养殖用水等[2]。将控制养殖规模、管理生产养殖的各个流程放在首要监管位置。制定并构建养殖证制度,一方面是在联产承包模式的基础上,以法律化、制度化为目标优化水产养殖经营模式。

另一方面是保护并鼓励渔民投身于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保障水域滩涂等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 制定以养殖证制度为基准的全面水产养殖管理制度
        3.1明确规划养殖水域
        对于水域滩涂的承包经营、养殖使用需要养殖证制度提供必要的规范与保证,其不仅意味着法律赋予的权责,还是稳定水产养殖业的基础与关键所在,对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具有切实的保护作用,有利于保障渔民与养殖单位的合法权益。要实现科学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首先依据养殖证制度对承包、经营的水域范围作出合理明确规划。作为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水面的使用功能十分广泛,保障着无地或少地渔民的日常生活,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水域滩涂为渔民提供着必备的生产资料,也是许多外商与业主等选择投资的主要方向,以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由此可见,在设置养殖管理制度时,应对不同的管理对象予以全方面考虑,一方面需要发挥水域资源的社会保障功能,考虑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功能适用性,满足行业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具体需求[3]。以广东省为例,其将养殖证制度结合在转业转产上,在规定的养殖水域内,实行小养殖证与大海域证,即向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发放具有规划作用的海域证,向养殖户个人或生产单位发放具有确权作用的养殖证,将海域证与养殖证的管理全面理清、妥善处理。在江苏省内,建立了无公害养殖基地,与创建水产品牌的活动有机结合,推行产品认证制度。在核发养殖证的基础上,构建溯源产品的链条体系,让市场与社会需求对建设制度的发挥牵引作用,通过制度标准的不断完善促进市场经营形态的良性发展。
        3.2优化水域环境
        在市场经济改革覆盖规模不断扩大,程度逐步深入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水产养殖的相关配套法规,积极推动立法进程。将养殖证制度全面普及并推广,针对水域滩涂环境的优化与保护制定明确的管理政策,还包括饲料渔药的使用、养殖环境的管理与水产品的生产安全等。促进养殖工作操作行为的规范化发展,将管理标准等逐步完善。要开展水产养殖生产活动,养殖场应首先注册自身的所有信息,按时记录渔药的使用情况与养殖生产日志,做好苗种检疫与标志产品标识等工作,为了保障产品安全性与环境质量,应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等参数指标,抽检药物残留。健全整个产业的管理规范与制度标准,全面推行并逐一落实。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中,引导养殖场从业人员学会科学的养殖知识与操作规范。
        3.3整体规划水产养殖的未来发展
        针对渔业养殖产业的未来发展,相关部门应作出合理合法的整体规划,了解水生动物的生长习性与养殖方法,与病发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担当应尽的管理责任与监督义务,提高对执法管理养殖业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严格把控鱼饲料与渔药的使用,保障水产养殖在法制化管理模式下的健康发展。在进行疫病检疫与药残检测工作时,往往需要使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对科学手段具有一定依赖性是水产养殖管理的显著特点。因此要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应加大对管理工作与检测产业建设的投资与帮扶,提高执法管理力度。
        总结:水产养殖管理效率的提升依赖于完善的养殖生产与管理体系,要促进渔业养殖步入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随意占用水域与环境恶化等问题,站在为未来着想的角度规划产业的整体发展,制定完善的养殖证制度,推动水产养殖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涛.持续高温天气淡水养殖管理与鱼病防治技术要点[J].江西水产科技,2019(05):27-28.
        [2]王菲,隋好林.水产养殖环境问题及其污染防治措施[J].江西水产科技,2019(04):32-34+36.
        [3]谈鹏.关于水产生态养殖与新养殖模式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19(04):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