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8期   作者:朱卫东
[导读] 数学概念教学在小学各个学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朱卫东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桂林小学 226241
        摘 要:数学概念教学在小学各个学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概念教学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但是由于概念的特殊性,学生难理解,没兴趣,概念教学既是教师的教学重点,又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这就成为我们教师的教学研究点。
        关键词:概念课;应用概念;教学方法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复杂性,并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一切数学规则的研究和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它是数学的基础,是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形成空间观念,也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数学概念在小学各个学段各个领域的教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概念本来也是抽象,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他的认知结构,他们对于概念知识的学习也就会产生兴趣不浓的现象,基于多年在教学中对概念课的关注以及今年在课题中的专项研究-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应用概念的教学中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多元导入
        1、问题激活思维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问题来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并对新课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兴趣。再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他们对于数学这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兴趣远不如其他课程,所以这也更加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将问题点拨、启发、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目标。以“认识大数”一课为例,本课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有“计数单位”和“位置”,可以选择复习回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万以内的数”,并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都会在什么时候用到万以上的数?9万加上1万等于多少?当万数位满10之后应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不仅将学生的思考状态激活,更从侧面罗列出了本课的重点。
        2、旧知衔接新知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安排和设计每一个环节,以起到为学生逐渐建构起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所服务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新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回顾旧知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学习,一来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而来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推断思维,在之后的新知识学习中有着积极意义。以“图形的运动”为例,在学习过“观察物体”与“三角形”相关知识后,学生们需要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对一些轴对称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这节课自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在实践操作中把握各图形性质,感受平移运动,既可渗透一些数形结合思想,也完成了对旧知的回顾和复习。
        二、概念的同化与内化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是为学生有效建构概念知识所服务的,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亦是如此。那么基于数学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反映的这一特点出发,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经历和体验概念的形成或同化的过程,真正意义上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
        1、通俗促进认知
        数学概念教学需要全面考虑到实际学情,以实际学情为参考来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记忆不流于表面,这就可以借助到实际生活中的实物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如何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从而感受小数点要对齐的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想一想都有哪些地方会经常用到小数,由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式,感受其中的道理。


        2、类比实现迁移
        有很多数学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更有甚者仅仅是在一些本质属性上存在些许差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便很有可能使学生对两个知识点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为学生讲解各概念的本质属性,并联系与之相似的概念进行区分练习。例如,在“小数的意义”中,教师以回顾自然数进行课堂导入,接着便可以让学生再思考一下在数学世界中还有哪些类型的数,它们又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具体到实际操作环节,教师需要针對小数的特征来引导学生进行罗列,从而清晰地归纳出小数的特征,如小数点、一位小数可以表示为几分之几等等。
         三、巧用多种教学方式
         1.培养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抽象性思维不强,而小学数学概念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学习会打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培养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时,要使用多元性的教学策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具趣味性,把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起来,故而学生会充分地将注意力放在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上。例如,在进行“时、分的概念”教学时,小学生对“时针指向8、9之间,分针指向10时”,给出了8时50分钟和9时50分钟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会提供时钟模型给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以及小组讨论、探究,最终得出统一的答案,同时及时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赞扬和肯定,如“你们的回答真棒”“第一个回答的同学真有勇气”等,教师简单而富有感染力的赞扬,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倍增,进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2.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来源也变得极为丰富,因此在进行教学工作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并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针对以上问题,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两种:问题引导法和学习小组合作法。问题引导法主要是指教师基于小学数学概念的内容,提出學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小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能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问习惯。学习小组合作法主要指的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分成几个小组,根据学习的数学概念或者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及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很多时候,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通过相互之间的帮助,也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印象。
        3.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例如,在进行“认识钟表”这一节课的教学时,首先,进行钟表的观察,生活中,虽然小学生还不能准确认出钟表指示的时刻,但是他们却已经见到过不同种类的钟表,比如挂钟、闹钟、手表、秒表等。教师先让小学生观察各式各样的钟表,找出钟表的共同点和差异。其次,进行钟表模型的制作。在上课前,可以让小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钟表模型,这样的预留作业不仅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初步认识钟表的构造。随后,进行钟表的实践操作。在课上,鼓励学生上台演示钟表的转动,学生上台操作,指针从“12”开始,依次转过“1、2、3……”,最后回到“12”处停止,同时加入适当的教学,如顺时针转动。生活中熟悉的钟表走进了数学课堂,不仅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能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数学可以帮助他们认识钟表,方便学生的生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课堂中如果教师做到精选生活素材、强化操作活动、设计多维练习,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经历概念构建、内化的全过程,不仅可以解决这对矛盾,还能让学生正确、全面、灵活地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费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解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5(9):70.
         [2]王伟平.让练习题组成为提升数学素养的“催化剂”[J].小学教学研究,20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