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6期   作者:徐柏方
[导读]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同学们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而处在这个时期的同学们心理是非常脆弱的,遇到一些挫折就会失去信心,从而逃避数学课堂
        徐柏方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同学们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而处在这个时期的同学们心理是非常脆弱的,遇到一些挫折就会失去信心,从而逃避数学课堂。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很多同学都会选择逃避,久而久之,同学们和数学知识的距离越来越远,其数学综合解题能力也会越来越弱。而打造有效问题情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既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投入到数学课程学习当中,还可以提升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本篇文章就将针对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启迪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具体措施
        处在小学阶段的同学们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这个年龄阶段的同学们在遇到比较复杂的数学题时,都会产生畏难情绪和逃避心理。如果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没有选用恰当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就会导致同学们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出现更多的问题。正因如此,数学教师必须要根据同学们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创设同学们能够接受的学习场景,激发大家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使得同学们在有趣的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充分了解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在打造数学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了解所在年级、所在班级同学们的特点,按照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才能打造适合同学们的问题情境,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选用问卷调查法,让同学们简单填写问卷,真正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取向。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同学们的表现,了解其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综合评判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同学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按照同学们的实际掌握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规划恰当的教学形式,尽可能为问题情境创设工作提供更多参考数据。
        二、在问题情境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小游戏
        在小学阶段,同学们的制止力非常长,一节课中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想要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更多同学集中到数学知识学习课程当中,就可以在问题情境中加入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举例来说,在苏教版数学课本中,有“认识时间”这一章节内容,教师在讲解完基础知识之后,想要提高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加深大家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可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加入一些小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成效。

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钟表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然后再以抽签的方式选出要回答问题的学生,这么同学答对之后,可以自己选择问题以及要回答的学生,比如,可以提问:“现在时间为上午9:30分,分针走了20格之后,时间为几点”,如果被指定的同学回答的不对,那么就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节目。此类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记忆,还可以营造更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大家集中到数学课堂之中,提升学习效果。
        三、把实际生活中内容加入到问题情境之中
        实际生活之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的部分特别多,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内容,让同学们把枯燥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拉近同学们和数学知识的距离,缓解其畏难情绪。
        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同学们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形,然后启发同学们思考现实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品。同学们就会举出很多相关的例子,比如说:交通指示牌中的三角形、晾衣服用的衣架、埃菲尔金字塔、小红旗等等。在同学们充分发挥其想象之后,再问同学们:“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特征?”进一步引出三角形的定义。这种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四、带领同学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并不是死板的理论知识,很多内容也需要同学们亲身实践之后才理解和学习。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需要带领同学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举例来讲,教师在讲解“克和千克”的相关内容时,必须要提前准备好称量工具,把天平和砝码带到教室里,告诉同学们操作天平和使用砝码的方式,给同学们进行操作演示。然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区分克与千克。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圆”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带领同学们亲自测量生活中圆形的物品,记录盘子、镜子、井盖的半径、直径、周长等数据,使其对圆的性质有进一步的了解。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开展小学数学教育工作时,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成效,还能够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晔.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20(08):28+31.
        [2]杨琪琪.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17):115-116.
        [3]王怀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20(05):64+66.
        [4]李维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99):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