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水稻优产种植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为水稻种植高产优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水稻农业种植技术相比,水稻种植技术还有待提高,所以,当前对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是关键。
1.种子选择
水稻种植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对种子进行选择,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结合种植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天气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因为空气湿度较小,温度较低所以不能应用南方水稻种子,反之亦然。其次,选择的种子需要具有高产性,并且抗病性能较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稻产量低下的问题。再次,选择的种子质量应该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纯度在98%以上,发芽率在85%之上。最后需要对种子进行筛选,将干瘪、病害的种子舍弃,保证水稻种子的整体质量。
2.种子的处理
种子选择完成之后,不能直接进行培育,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种子的预处理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1)第一步需要将种子进行二次筛选,此环节的筛选需要多次反复进行,直到种子中不存在低质量种子为止。(2)第二步需要将种子放置在通风透气且日照充足的环境下进行晾晒。此过程存在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减少种子当中的水分含量,这样在育苗过程中,种子的吸水能力就会上升,进而降低了种子的休眠期时间。另一方面,充足的日照可以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杀死种子外皮上具有的细菌和病毒,以此来降低育苗种植过程中种子的发病几率。
3.床苗处理和育苗
水稻的苗床处理应该以南北向为主,其目的在于保证水稻育苗期间的日照充足,并且还要保证苗床的通风性,以此促进水稻种子可以快速吸收水分和营养,尽快完成发芽。当水稻种子发芽之后,水稻植株的根部会迅速成长,所以需要保证苗床育苗过程中,各个植株距离合理,保持每个水稻植株在成长初期阶段都可以有足够的水分以及营养成分。通常情况下植株间距最好维持在5cm左右。为了促进水稻成活率,缩短发芽周期,可以采用薄膜覆盖的方法提升土壤温度,促进种子内部理化速度。但是此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以及水分的控制,土壤温度过高会伤害水稻种子,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通风以及排水处理。
4.播种
在种植前,需对水稻幼苗的种植环境有全面的考察和分析。首先要研究当地的气候变化情况,确定种植温度[3]。水稻的最佳播种温度为7 ℃,距离地表5 cm的温度保持在8 ℃左右,只有满足这样的温度条件才能播种水稻。为了提升幼苗的出苗率,需在种子上覆盖一层薄薄的细土,厚度约为1 cm。细土能够为发芽提供营养物质,保持温度恒定。
5.水稻移栽
水稻在移栽过程中会损伤根须,导致幼苗吸收水、肥能力降低,叶子变黄,地上部分停止生长,等到发新根后才能继续生长。水稻移栽需注意以下环节:①查苗补苗。水稻在移栽后会有死亡情况,因此插秧后要及时检查,发现有缺穴情况时及时补苗,保证基本的苗数和密度。②看苗灌水。
大苗在插秧后可深灌水,灌水量需保持2d后落浅3cm;小苗移栽要浅灌水,保持地面上3cm即可。③追肥。当新根生长6~9cm高时开始追施返青肥,以促进新叶快速生长。追肥前浅灌水3cm,施硫铵2kg/667m2即可。
6.对育苗和插秧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水稻培育最基础的环节是种植秧苗工作,秧苗培育质量优劣对水稻后期的生长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秧苗培育的过程中,选择水育秧、湿润育秧等相对科学有效的手段,这样也能保证秧苗在后期移栽种植之后,能够更好的适应水环境,迅速进入正常生长的状态。之后在秧苗移栽时,很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对秧苗进行科学有效的筛选,剔除有黑根的秧苗,选择根系发达且呈现出较为粗壮的秧苗,一般来说较好的秧苗根系呈现出扁平的性状,秧苗整体生长均匀,其叶子的颜色呈现出健康的深绿色而不存在暗黄的性状[2]。其次,及时进行秧苗移栽工作,不能耽误最佳的移栽时间,插秧密度根据其秧苗的大小以及土壤环境等客观条件而定,如果秧苗种植过密,水稻植株的养分获取以及光照获取都会受到影响,使水稻单产明显下降,如果植株的间距控制较大,那么又不能充分利用土壤和光照资源,造成水稻亩产的严重下降,综合水稻品种的生长习性,选择合理的密度是水稻插秧的关键。
7.科学的田间管理
水稻种植于田间后做好必要的管理工作,要及时观察记载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资源以及肥料的需求,特别是肥料需求上,要根据植株的表现性状有针对性的补充相应的元素,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化的施肥机制,制定详细科学的管理方案,在相应的时间内施加合理的肥料,肥料的选择应该以选择无污染、科学化的产品为主,不能使植株因为缺少肥料而造成水稻植株生长放缓、叶片泛黄、甚至出现死亡的状况。针对水稻的水资源需要,要保证充足的水源供给,完善水田的灌溉体系,对灌溉设备的工作情况积极的检测,保证能够及时供给水源,对水源的质量也要科学的检测,对于污染超标、不能使用的水源坚决杜绝使用,保障水稻植株的健康生长以及水稻产品的食用质量安全达标。水稻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使稻株个体生长平衡。晒田时,对于沙田、漏水田和不易灌水的田,做到轻晒或不晒。在这个期间要做好防倒伏工作。在拔节期施用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可有效控制茎基部节间的伸長,防止倒伏。长穗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在田间管理上防止过早封行,晴天采用叶面追肥,对提高每穗粒数有显著效果。
8.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
8.1水稻稻瘟病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48小时,药种比1:300或40%克瘟散1000倍液浸种48小时;叶瘟主要抓住在发病初期用药,苗期三叶至本田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叶片有急性病斑应立即打药防治。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克加水50升均匀喷雾。苗瘟、叶瘟发病初期每亩用40%稻瘟灵乳油100ml加水60升均匀喷雾;穗颈瘟和穗粒瘟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要着重在抽穗前进行预防,如发现施氮过多秧苗嫩绿,气温在24℃-28℃,连续阴雨天,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时,易发病,用药2-3次进行预防,间隔期为10天左右。水稻孕穗期和抽穗达10%-15%,各喷药一次,如病情严重,齐穗期再喷药一次,每亩用40%稻瘟灵乳油100ml加水60升均匀喷雾。施用稻瘟灵乳油田间要有水层。
8.2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纹枯病防治时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最好,温度在20℃以上,相对湿度大于90%时,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7—10天,药剂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ml加水50升喷雾,施药后保水3天,水深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