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策略 晋小丽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晋小丽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落实,现代教育理念改革逐步趋向于全面化发展,教师在重视学生学科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适时在其实际教学活动中融入幸福教育和德育教育,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更好的推动其综合发展水平提高。

晋小丽   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杨子河中心小学  45675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落实,现代教育理念改革逐步趋向于全面化发展,教师在重视学生学科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适时在其实际教学活动中融入幸福教育和德育教育,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更好的推动其综合发展水平提高。
【关键词】幸福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017-01

        引言:小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蒙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小学班主任作为组织其系列学习活动有序开展的关键人物,其具体工作开展质量及效率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造成影响。因此。班主任在此时有意识的对学生思想发展进行科学引导,并切实将幸福教育与德育教学进行融合,是有效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具体办法,也是帮助其奠定扎实学习基础的关键措施。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幸福教育是新课改对小学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切实将其落实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小学班主任在实际开展幸福教育活动时,应具备积极正向的精神条件,并端正教学态度,再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进行情感培养,让其充分受到教师正能量的影响,提升学习幸福感。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智力发育不成熟,暂未形成独具自身特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没有科学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因此,教师利用其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和性格培养,是有效促进其思想素质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也是有力推动小学生发展进程加快的关键办法。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不能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但其在接受德育教育之后,能以积极心态及思想品质来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而推动其综合发展实力增强。
        三、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1、根据学生德育发展问题定期播放针对性教育短片,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约束能力较差,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而通过德育影片播放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不仅能有效降低去学习抵触心理,还能让其在影片特点的情境中学习到纠正办法,进而积极主动的对自身德育发展存在问题进行优化解决。


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自诩为课堂核心领导者,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输出,强势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知识灌输,导致其学习抵触心理不断加强,严重情况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的设想教学效果背道而驰。良好学习氛围的感染式学习,是在最大程度上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相符,能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隐藏在教学活动中的德育知识的重要办法。小学班主任以学生的兴趣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并创设出多种多样的趣味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推动其在探究学习中锻炼自身品德素养和获取课堂幸福体验。
        例如,教师在发现学生之间存在不谦让问题时,可以在班会上为其播放公交车让座的公益短片,并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情境中的人物,然后在课堂上模拟呈现这一场面。通过教学情景表演,学生能够直观感受让座事件的实际发生状况及良好有序的教学氛围,进而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谦让知识。学生在参与表演过程中,自身表现欲得到充分满足,也能适时帮助调动课堂互动性,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错误,并督促其改正。
        2、根据具体问题灵活改变应对措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德育知识与科学知识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每位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性格特点不同,班主任不能以偏概全的对班级整体德育发展水平进行规范管理。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德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规划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发展心理,并且平等对待每位同学之间的发展差异,有针对性根据其性格特点对其德育培养。另外,教师在幸福教育的指导下对自身德育教育理念进行实时更新,深刻认识到班级内每位同学的差异,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缺点,并引导其个性化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感受到班主任的尊重和爱护之后,能够有效调动自身德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紧跟课堂教学步伐,增强德育发展实力。
        例如,班级内总有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也有成绩较差、性格内敛的学生,班主任在解决他们之间产生的冲突问题时,不应该以往常表现作为评判标准,而是就事论事,切实根据事件发生因果来评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班主任的尊重,继续保持自己个性化有点发展。教师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保留一定灵活变通的余地,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便于其高效处理矛盾冲突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幸福教育是顺应新课改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能感受到职业归属感,也能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感知到幸福与希望。小学班主任正确认识到德育教学对于小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性,遵循其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此有效引导学生各项综合指标全面进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加旺.基于信息技术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49.
[2].体验成长快乐,享受教育幸福——山东省济南市北苑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0(Z1):98.
[3]何宝群.培养出彩少年  成就幸福人生——厦门实验小学“多彩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2):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