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洋洋、黄琴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重庆市 400000
重庆贝思特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1320
摘要:城市是有生命的,它的水土、桥梁、街巷、古民居乃至古木都是这个城市的记忆。目前我国历史街区的古建筑遗存众多,保护、利用好原生态的街区、建筑遗存,就是科学地留住城市的记忆,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提升了城市历史名片的品位。本文首先阐述保护、利用原生态街区建筑的基本设计原则,然后提出相关保护和利用措施,旨在为促进我国原生态街区建筑的长期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原生态街区;生态保护;利用策略
1保护、利用原生态街区建筑的基本设计原则
原生态街区建筑设计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城市生态学、城市形态学、城市文化学为研究视角,综合多个学科与技术,体现生态、人文、可持续理念的街区层级的城市设计。其承接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但其更加侧重于街道尺度的设计,同时与居民的日常环境更加息息相关。
1.1基于城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
城市中生物的主要载体为土地、植被和水体。土地是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物质载体,硬质化的铺地除了带来热岛、洪涝等不利影响外,也显著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对水体和植被产生不利影响,针对其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对现有绿地尽可能的进行保留,使其形成生态源,以街区公园、绿地的形式进行细节规划;对土地价值进行评估,合理划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避免出现难以界定的灰色地带;减少硬地面积,增加绿地,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减轻初期雨水中的大量污染源对于河道水体的影响;建立水循环系统,减少生活用水对自然水体的负担;对于已有的生物栖息地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且尽可能保证同一物种不同栖息地之间的互联。
1.2基于城市形态学的设计原则
城市形态设计主要表现为合适的气候应对策略,创造适宜的室外环境不仅能增加公共空间的舒适度,还能为街道建筑绿色生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气候应对可分为针对地域气候和街道微气候的设计策略。前者主要包括:根据建筑在不同地区的采光需求设置合理的高宽比、通过街面密度的调整改变街道的围合程度优化通风、改变街道的弯曲度改善风环境、根据建筑所在地气温变化程度调整建筑相对表面积,减少取暖制冷的能耗。同时传统城市规划难以控制局部街区地形地貌、周边建筑形态的差异,因此基于街区微气候的优化也是重要的设计策略,其主要包括:对现有街道空间进行模拟分析,并进行迭代优化,最后予以实行,其分析标准可以基于理论数据,或实地调查评价;建立街区设计导则,设置监测系统实时反馈。
1.3基于城市文化学的设计策略
城市文化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地域性、风俗习惯等,出于居住环境的考虑,打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街道空间,其策略主要包括: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凸显地域性,减少建造、材料运输的耗能;保护历史建筑外观,对其内部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造;为当地民俗活动预留公共空间等。
2 原生态街区建筑保护和利用措施分析
2.1提高原生态街区保护意识
首先,相关管理部门要有较强的文保意识,始终重视对城市建设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法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老街巷和古民居除承担着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实际使用功能外,其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它集架构、堆砌、雕刻、泥塑、镶嵌、油漆、彩绘等诸多建筑艺术于一身,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
以江南区域原生态街区为例,作为一种区域的流派建筑,源自于长期以来江南地区深厚的文化涵养,并不断地吸收艺术养料与精华,在风貌结构、建筑形态、内部布局上,形成了独特的苏南风格,为我国优秀传统建筑的修复,现代仿古民居的设计建造,留下了众多优秀可借鉴的实物例证。因此,针对一些特色建筑尚未列入文保控制单位时,先将其列为保留建筑,而未予轻易拆除,并进行认真评估,慎重对待。
2.2将原生态街区进行保护性修复
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文保方面文件学习,不断增强文保意识,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对老建筑保护并不是一丝一毫都不能动,而是要做到修旧如旧、合理保护、科学利用,重在保留其形态,留下其神韵。江南原生态街区的古民居大多为单层坡顶的木结构建筑,其特色往往采用多进院,以组成宅第的整体,纵观这些深宅大院,无不以其古朴的外表,淡雅的色调,精细的雕刻和宏大的规模“一落多进”,富于空间序列变化的庭院式结构、院落式结构,为世人称道。这些具有明显时代烙印和吴地文化特色的老街、老宅,已成为一座座解读建筑文化的窗口,并为当代的建筑艺术研究、古建筑维修和现代仿古建筑的设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参照物。
2.3充分发挥街区内居民和专家的作用
在不同区域内的老街巷、老建筑中,它们的风貌和历史底蕴,政府部门不一定一一掌握,因此需要十分注意倾听居民的意见,做好调查研究。虽然原生态街区和建筑可能并不是什么伟人的建筑,不是文物,但它们是城市的底色,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轻易拆掉很容易,但要恢复谈何容易。拆掉了老建筑也就抹掉了城市的特征和性格,抹去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记忆,这是十分可惜的。因此,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注重发挥所在地区老专家的作用,对历史建筑是否有保存价值,专门组织专家讨论审议,经过反复论证才拿出是否列入正式申报的意见,把还没有进行确定的老建筑先进行保护。
2.4合理规划改造原生态街区建筑布局
在改造中坚持“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全面改善”的原则。旧城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历史街区改造、保护更是难上加难。它既不能大拆大建、割断历史,又要使千年街巷展露新貌;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固有特色,又要满足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以南长街水弄堂改造工程为例,管理人员保护河道、街巷原有名称、位置和走向,使人们对改造后的街坊保持原有的认同感。而对绝大部分住宅、老屋则以修缮为主,修补外墙,嵌以传统门窗,沿街立面以襟风板、木格栅、店面板等传统手法加以保护,即使必须重建的多体建筑,也尽可能保持旧有特色和韵味,做到“修旧如旧”,以求其真,恢复历史风貌,再现水弄堂的原生态味。当然,在此工程修复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上塘街面铺设的路面高低不平,矮脚楼、清和楼楼层过高、过宽,祝兰舫故居任意扩大等。
2.5 打造生活化街区公共空间
原生态街区不仅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展涵、延续功能,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载体。居民是街区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居民是原生态街区演化传承发展的同行者,也是参与者。原生态街区的生活更新,要在保持街区、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街区的“生活性”。应注重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现代化打造,让老建筑适应现代生活新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原生态街区的生活更新,还要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打造。要完善公共活动广场、绿地、休闲公园、生活设施等,让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会因街区保护而下降。要让原生态街区在历史与生活的共同演化中,更具生活活力,成为大众美好生活的体验地。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城市的绿色可持续也不只集中关注于环保、节能层面,而是创造一个经济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关注原生态街区建筑室外空间的环境。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积极提升文化保护意识,利用现代化修复手段对原生态街区和建筑进行合理、科学的改造,同时充分发挥街区居民和专业指导作用,促进我国原生态街区和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高希.集体记忆下历史街区空间的保护路径探析[J].城市建筑,2019,16(18).
[2]金华,陆伟,卜默默,等.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建筑文化旅游的可开发性探讨——以大连东关街为例[J].城市建筑,2019(19).
[3]侯凤武,贾雅楠,桂佳宁,等.浅析历史街区张家口堡(堡子里)遗址的建筑色彩[J].居舍,2018(23):152-153.
[4]邵宏娟.探析传统原生态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度假旅游,2018(12):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