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7期   作者:张倩
[导读]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设
        张倩
        浙江华越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 台州 318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新型建设模式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它以项目管理效率高、质量好等优点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造价并大力缩短了工程周期。
        关键词:EPC模式;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指主体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的不断推动,房地产公司和施工企业的积极响应,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and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模式是指总承包公司受业主委托,根据合同的约定,负责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过程或若干阶段,并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进行负责的工程管理模式。由于装配式建筑具有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以及设计、生产、装配一体化的特征,采用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成为推进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系统性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上,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既是政策措施的明确要求,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EPC模式下的设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成本,是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方面。
        1特征
        在建筑行业稳步发展的进程中,传统工程设计都是二维设计,无法将项目的实施效果呈现出三维可视化状态,使得项目决策、设计和施工面临着较大的难度。将BIM技术合理地运用起来,使得工程设计图纸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图像展示,以较为直观的形象为设计施工和决策提供支持。此外,BIM技术在项目建设中,及时规避了信息传递载体的限制,如在工程设计阶段,借助多个专业和多个阶段的碰撞检查,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合理统计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处理。BIM技术还可以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完成有效的模拟,还可对施工进度进行分析,对于实际难以完成有效操作的细节,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展示,如节能模拟、日照模拟等。在相关技术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以及采购等多个环节可以进行适当的优化,但由于各个专业处于分离状态,想要整合全部的信息,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借助于BIM技术,可以将建筑工程项目所有的信息进行优化组合,相应的模型也具备着优化工具,确保工程设计更加合理,工程组织的优化具备更为便利的条件。因BIM集成多种信息,借助于相应的信息中心,可以将较为立体的模拟图呈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出具具体的施工图纸,借助于信息中心的错漏碰缺检查和优化模式等,确保出图效果更加理想。
        2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
        2.1标准化设计阶段
        积极地运用BIM技术,EPC总承包单位可以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及时地完成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设计工作,以免在设计方面出现任何的问题,而造成施工进度迟缓。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总承包单位积极地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组建BIM信息中心,构建起项目的全部建筑信息模型。对于预制构件的尺寸和模型,实现较为标准化的处理,稳步落实精细化设计的目标,避免因设计存在误差影响施工全过程。运用BIM技术,可以合理地落实错漏碰缺检查,让更多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不同的专业实现有效协同,稳步地降低工程设计实践中出现问题的概率。
        2.2设计管理重点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设计管理的重点包括编制设计任务书、专业设计方案评审、施工图审查、图纸会审等。设计管理部负责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工作,要依据合同、招标文件和前期方案进行设计任务书的编制,设计任务书应符合项目的整体利益。装配式建筑设计在构件拆分方案设计阶段以及初步设计阶段,应组织设计部门、总承包项目部及采购等部门对专业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应提供符合设计合同、设计任务书和招标文件要求的设计成果。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部应组织设计部门、总承包项目部及采购等部门进行设计成果审查,经审查合格后,由设计部门将施工图提交给专业审图机构。经审查合格后的施工图,应由总承包商组织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公司相关部门进行施工图会审工作,并形成图纸会审纪要。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管理,还应重点关注预制构件的科学合理拆分、节点的标准化以及BIM下的多专业碰撞检查。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是建筑产业化,关键是设计标准化,而实现设计标准化的立足点是对构件的科学拆分上。构件的合理拆分要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结构受力合理、满足构件制作、运输和吊装的要求、符合公用管线线路及接口的要求;满足构件连接和安装施工的要求;具有标准化的特征。装配式建筑的节点设计是设计管理的重难点,节点的处理应既能便于施工安装,又能保证质量和性能。装配式建筑设计应与BIM技术相结合,从模型的建立、碰撞检查、施工安装模拟、运维和拆除全过程运用BIM技术,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2.3促进设计深度优化及优化资源整合
        EPC总承包模式下,EPC承包商实现了以设计为引导,设计、采购、施工的统筹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EPC模式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组织结构的优化,可以有效解决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琐碎问题,节省成本管理费用。EPC模式下,EPC总承包商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但是该模式下具有科学的风险管理与预防方案,可以将相关风险降到最低。EPC总承包模式下,由于设计单位是主导,因此,应该承担更多的统筹全局工作,实现内部资源的整合、组织架构的优化等,项目参与者在EPC总承包领导下的沟通与协调更为顺利,因此可以实现系统化的管理。
        2.4实现全寿命周期管理
        在EPC模式下,积极运用BIM技术,可以使多项工作合理的串联起来,如项目的设计、项目的施工和运营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共享等,由此确保项目承包单位和运营单位的信息传递效率稳步提升,促使各方沟通的成效更加明显。比如,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专业往往将施工进度反馈于设计专业,设计专业在获取了相关的信息之后,及时地做出合理化的调整,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将整合之后的信息反馈于施工专业。再者,当项目交付运营之后,总承包单位可以积极地将BIM信息模型传递于运营单位,由此方便运营单位及时地分析施工和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基本内容。BIM信息模型使得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实现较为合理的传递,在集成化管理模式之下,打破了原有的专业及阶段限制,促使建筑项目的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并优化,给项目建设全寿命管理提供了较为优良的契机。
        2.5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对EPC工程总承包项目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管理效率。以往的设计方和施工方由于利益目标不同,经常出现管理过程中各方数据格式不同、所用软件不同、建模重复等情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共享。
        结语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具有科学性和层次性,需要EPC工程总承包单位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运用专业的设计知识和管理技术,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采购及建造的全过程开展设计管理工作,并以设计管理为核心,统筹协调拆分方案设计、构件生产加工、构件运输吊装、公用专业设备管线预留预埋及施工安装孔洞预留等工作,确保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质量、进度和费用等指标的先进、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叶浩文,周冲,王兵.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思考[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2):17-22.
        [2]曾杰.试论装配式建筑EPC模式构建和运行机制[J].重庆建筑,2017,16(8):18-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