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艳
130534198601215***
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使电子信息系统与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电子信息系统容易遭到雷电损坏,影响人们生活。基于此,本文就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接地技术做出简要分析[1]。
关键词:电子信息;系统工程;防雷接地
中图分类号: TP23 文献标识码:A
1雷电对电子信息系统所造成的影响
雷电产生的高电流是引发严重电力故障的根本。因此,雷电的产生会对相应的电力设备及电子信息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轻则影响电子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重则会使整个系统瘫痪,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雷电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直击雷
直接雷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进行猛烈放电的现象。在直击雷产生的一瞬间,会导致通电的物体电流产生故障。在此过程中,如若直击雷周边有电子信息系统,则会直接导致电子系统出现故障,其危害不容小觑。
1.2 地电位反击
地电位反击是指在闪电击中电子信息系统周边的设施或建筑物时,会将其电流线路破坏,使得其无线通讯设备,含网络的电子设备等在电流冲击下发生短路,轻则破坏电子信息系统结构,重则短路引发小型爆炸,甚至引发火灾,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1.3 雷电波入侵
雷电对于电子信息设备并不是直接进行损坏,而是在其产生的瞬间,将电导入周边电子设备的连接点。使得电流沿着导线扩散,从而产生电压过强等现象。电流传播速度极快,因此,往往在雷击过程中以及对电子设备造成破坏,无法采取措施等现象。
2规避雷电感应的相关措施
2.1 等电位连接
当相关设备所处建筑物的大部分材质为金属部件与建筑物里的金属管道时,我们就要有针对性的实施等电位连接措施[1]; 能够使供电线路的外部产生导电现象的装备包括: 防雷装置和电子信息系统。金属连接导体和瞬态等电位连接可有效实现其系统防雷保护器,实现该等电位连接有一个必要前提条件,那就是在其不能直接与之相连时。金属屏蔽网应该被放置在相关设备的房屋里面的机房内部,不仅如此,还需让金属屏蔽网被均匀的连接机房内环形接地母线的各个点。当我们在选取机房内的电力与通信电线电缆的时候,屏蔽电缆是最佳选项。由终端杆引下的架空电力线缆需要被用屏蔽电缆置换掉,与此同时,埋入地下深度不得低于 0. 6 米,且在房屋外的水平直埋长度亦不得低于 50 米,需要和大地接触的是屏蔽层两端[3]。当然,我们还需在其外面包裹一层镀锌铁管,如果使用非屏蔽电缆。在此情况下,水平直埋长度也不小于 50 米,铁管两头需要和大地相接触。
2.2接地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强调,以下要求应被满足当我们对电子计算机机房实施接地作业时: ( 1)使用交流完成接地工作时,且满足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Ω; ( 2) 使用安全保护接地时,且满足接地电阻值不大于 4Ω; ( 3) 使用直流完成接地工作时,则由计算机系统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接地电阻值的大小; ( 4) 使用防雷接地时,依据现行国家标准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执行接地。特殊地,当用同一个接地设备实现此 4种接地方法时,那么实际接地电阻值是该 4 种接地方式中最小的接地电阻值; 与此同时,当直、交流工作接地与安全保护接地用的是同一接地装置,防雷接地另使用一个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大于当中最小接地电阻值,且保护器应该被使用防地电位反击的等电位连接[3]。
2.3 机房内通信电缆以及地线的布放和连接
通过使用不一样的接地方式与布线,以此实现若干回模拟仿真试验,分析在受到电磁场感应的因素下通信线路的相关现象,从而获得建筑物中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的布线和接地方式的相关成果:要以集中的把地线与通信电缆分布于建筑物的中心位置作为优先选项。此外,要求分布地线槽与通信电缆线时,尽可能使之与建筑物梁与柱留有足够空间,不仅如此,我们需要适当放大空间距,以方便在柱与梁周围布线。当处于设计阶段时,要优先考虑此两种线槽的优化设计,即最大限度的放大线槽与梁以及柱的间距。踏入机房前,至少保证有二处信号高频电缆的金属屏蔽外皮被连接到避雷设备引下线。选择合适的电缆: 为最大限度的减小电磁与静电效应的影响,在对电子信息机房的总电源设备进行选型工作时,包含金属外包层或者塑料外包层的线缆需被用金属管道包覆,并使之与大地上下直接接触。把线缆的进线口的金属外皮和避雷电效应的接地装置相接,剩下的通信线缆进线方式皆按综上所述的方法,即使极个别线缆不可以深埋地下,却需确保其他线缆埋入地下的深度不低于 2 米。防雷设施需作用于金属管道: 第一要务是要把金属通道架空,其次,保证房屋进出口处与一切的防雷设备互通。在距建筑物方圆 100 米的范围里,确保地表以上和金属管道每隔二十五米就实现一次接触。各线缆需与同一地网相连接: 每一间单个的建筑物里面都有线缆,举个列子: 网线、座机线、电脑宽带线等,并且其需连接于兼容性好的的避雷装置,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还要确保所有线缆的接地端被连接于同一地网中才行。采用且精准装配兼容性优良的浪涌维护设备: 使用具有电子信号线路特征的浪涌维护设备时,必须对相关线路进行实事求是的考察,例如: 对其实际工作频率与电压参数以及接口方式等的考察尤为重要,完成该工作后,采纳最符合要求的浪涌维护设备。在浪涌维护设备装配过程中,需要留心的是: 使各设备电线与被保护的电源线缆的前端连接平直,同时不超过 0. 5m 长。
3实施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接地技术的措施
3.1 直击雷防护
直击雷防护,其主要目的是为保护电子信息系统免遭雷电伤害。主要是在建筑物上插入防雷针,避雷针将电流通过各路设备传入地下,以此使电子信息系统得以正常运转。
3.2 分流防护
随着我国建筑内部结构建设的成熟,在进行防雷接地技术设置时,可以利用建筑内部结构作为引导装置。在内部钢筋结构进行系统化的防护引导装置布置,使其最大限度的将雷电电流引入地底,以此减少雷电电流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影响。但是分流防护只能运用于建筑领域结构完善的电子系统周边,虽其效果好,但还存有其地域局限性。
3.3 屏蔽防护
屏蔽防护是利用混泥土结构内的钢筋,使其构建一个雷电防护混泥土结构,从而实现在雷电防护过程中对外部进行屏蔽防护,使其在避雷接地过程中,对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直接防护。但其还是具有地域局限性,也需在建筑领域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周边建立。
3.4 内部防护
内部防护是指在接地防雷过程中,保障接地措施的安全。如,等电位连接,设备金属外壳等接地措施。使得在接地防雷过程中,不会产生故障,最大程度的确保电子信息防护系统的安全运行。
结束语
由此可见,为确保我国电子信息系统得以正常运转,防雷系统乃是关键。接地技术作为现今我国最为常见且技术最为完善的防雷技术,对于保障电子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乃是最为便捷,最为合理化的防雷技术。为不断发展我国现代信息化社会,电子信息系统还需不断深入探索,以此最大化优化人们更好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萍.电子信息设备的防雷接地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366.
[2]肖新塔,何孝平,卢建国.浅谈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J].信息化建设,2015(09):86-88.
[3]徐宝春,徐亚东.电子信息系统工程中防雷接地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1):118-120.
[4]彭先华.电子信息设备的防雷接地系统[J].硅谷,2013,6(13):137+145.
[5]郑庆章.电子信息设备的防雷接地系统[J].电子制作,2013(0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