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0/9/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朱建莉
[导读] 儿童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游戏精神,它是儿童教育最本质的把握。幼儿教育教学中只有重视游戏精神,才能回归到儿童早期教育的本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园应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重要性,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载体,促进家长理解游戏精神,实现家园结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就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探究。

朱建莉   萧山区河上镇中心幼儿园  311265
【摘要】儿童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游戏精神,它是儿童教育最本质的把握。幼儿教育教学中只有重视游戏精神,才能回归到儿童早期教育的本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园应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重要性,使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载体,促进家长理解游戏精神,实现家园结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就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探究。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91-01

        引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人性的塑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游戏精神”是教育者站在儿童的角度,尊重儿童的生理、心理、年龄特征,充分发挥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使游戏的教学方法与内容与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相适应。在游戏精神引领下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价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意义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具体地说,游戏精神提倡回归本真教育。本真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关注孩子当前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生存方式,认识儿童的生存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前提。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于幼儿内心自发的需要,符合幼儿的精神发展水平和特点,是最自然的一种心灵表现方式。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体验自我娱乐,这种精神是开放而自由的,能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第一,游戏活动可以使孩子们从狭小的教室里解放出来,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大自然和世界,培养孩子们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二,游戏活动可以使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一起学习知识,发展他们的才能。例如,在建构游戏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学习数学,发展幼儿的数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第三,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沟通协作能力。游戏活动展开,幼儿分组进行游戏,通过小组合作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协调能力和与人交流以及友好交往的能力。可以看出,3-6岁的幼儿处于对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教师积极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初步感知社会,对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2保障幼儿行为习惯形成
        游戏精神也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保证。以教育视角审视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自主性。自主肯定了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人,游戏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是活动的主体。第二,愉悦性。游戏可以获得生理上的快感,一种由于自由和投入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第三,创造性。游戏精神包含了创造性的特征,这是由自由的游戏气氛,多变的游戏形式等元素所致。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创造性。第四,规则性。任何游戏都有其内在的规则,没有规则就不会是游戏。规则应该是一种内部“契约”,一种相互的承诺。规则看起来是一种约束,但它恰恰是儿童自由和创造的保证。执行规则,也是一种相互监督和纠正。总而言之,规则的主体是儿童,规则的约定是儿童,游戏是为儿童服务的。
        二、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1提高教师游戏精神意识,提高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游戏精神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基本价值准则。幼儿园通过专家指导,能够使教师初步了解儿童游戏性的存在方式;通过共读专著和沙龙讨论,加深对儿童游戏性的认识,系统地把握儿童在游戏精神下的生存与成长特点,从而培养他们的游戏精神;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将游戏精神贯彻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并结合幼儿的具体表现,进行理论知识的反思,不断深化教师对游戏精神的认识,不断纠正教师对游戏精神的认识。


幼儿园教学游戏性是教育“回归真实”的体现之一,为了让孩子们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自主,必须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们的身心进入一种自由的忘我状态,进行自由游戏。
        2开阔游戏教学视野,注重愉悦性
        由于儿童处于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对抽象、系统的知识概念的理解就会存在欠缺。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教师应从愉悦性入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有效展开游戏教学。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首先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育程度,其次要适应儿童的学习、成长方式,采用愉悦性的游戏活动,提高幼儿游戏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行为习惯。
        3通过游戏规则,培养幼儿良好行为
        幼儿孩子年龄较小,没有很强的遵守规则的意识,不能很快的做到遵守游戏规则,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提高其规则意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运用游戏规则对游戏教学中进行引导,使幼儿被动地接受有关规则的教学,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行为发展。比方说老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易学的规则小游戏,通过老师演示或者师幼共同的尝试,让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然后让进行自主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遵循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而且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成规范意识,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概念范围,从而达到约束自己的目的。
        4展开延伸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儿童最基本的成长方式是游戏。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以游戏精神为导向,也就是在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游戏这一主要教学手段。第一,开展“关注幼儿良好习惯”问卷调查、沙龙讨论等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梳理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的素质基础,形成相应的幼儿行为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第二,组织教师就幼儿行为达到的发展目标进行讨论,并据此分门别类地开展系列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习惯;开发和组织其他延伸活动,以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5展开认知教育,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意识
        幼儿早期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使幼儿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孩子们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例如,在角色扮演类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意识到不同的家庭,社会角色应该做什么,以及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又如,借由“交通指挥”游戏,让小朋友分别扮演交警及行人过马路,幼儿在“人行道”上按交通指挥指示行走,如违规者,会受惩罚。透过这个游戏活动,孩子们认识到交警的角色就是指挥交通,行人过马路时要按红灯指示走人行道。可见,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可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认知教育,促进幼儿在了解交通规则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过马路时的安全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良好交通行为习惯。
        总结语:总而言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耐心的过程,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幼儿行为习惯,及时引导幼儿改正错误。游戏作为幼儿教学的核心内容,基于游戏精神引领下设计和提供健康有益的、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营造生动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氛围,对于引导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游戏教学价值,提高自身与孩子的游戏精神,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实现幼儿行为习惯教育。
参考文献:
[1]樊人利.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1):120-121.
[2]陈淑珍.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J].才智,2016(26):277-278.
[3]陈颖.探究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J].考试周刊,2017,000(042):183.
[4]樊人利,顾兰芳.守望游戏精神: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探索[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蔡如霞.探究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2016,000(002):P.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