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20/9/15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3期   作者:赵隆渊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是最主流的施工方式
        赵隆渊  
        青海省 西宁市 青海恒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是最主流的施工方式,本文就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使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建筑中去。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影响到工程整体质量,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设备、材料质量和提高施工工艺技术,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才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筑工程质量存在隐患及各种问题。为此,施工单位为了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施工技术的探究,有利于提高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一、框架建设的具体特征
        在竖向结构以及构成方面,高层建筑对重力以及载荷进行了逐层的累积和叠加,在这种情况下,对框架结构梁、柱等受力性能要求较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另外,地震等荷载还需要建筑结构满足抗剪要求,并且这些载荷在特性方面呈现非线性的竖向分布,同时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地震载荷为例,如果建筑的层数较少,建筑的高度较低,在对建筑荷载进行考虑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在考虑恒定载荷和部分动载荷的同时,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影响较小,对于其他的构件来说,在合乎相关的规定之后,通常情况下也合乎设计的规定。对于高层建筑来说,不仅要考虑竖向结构的力学性能,还需要对抗剪结构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对变形等内容进行分析。在设计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部分高层建筑的柱体、梁、墙体以及楼板结构的具体布置、特殊材料的使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才能抵抗较大的变形,以及较大的侧向载荷。
二、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传统的施工工艺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的使用需求。所以,施工单位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施工理念,提高施工工艺水平,才能够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据市场份额。因此,为了提升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品质,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保证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具有很好的受力性能,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另外,在建筑工程施工时,一定要保证建筑物的实用性和美观性,才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3.1 轴线的定位放线及标高的确定
        平面控制测量必须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组织实施原则,以避免放样误差的积累。大中型的施工项目,应先建立场区控制网,再分别建立建筑物施工控制网,以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控制点为基础,测设建筑物的主轴线,根据主轴线在进行建筑物的细部放样,测量完毕后做好复测并做好记录。
  在拟建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围,应建立控制桩。控制桩应标记中心线编号,并测设标高。控制桩应做好保护,该控制桩将作为未来施工轴线校核的依据。依据控制桩和已经建立的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及图纸给定的细部尺寸进行轴线控制和细部测设。
        3.2 框架柱模板的安装
        柱模板安装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施工人员需对每个框架柱模相互垂直的方向吊垂线, 这样才能确保柱模本身可以处于垂直状态: 另外还要对框架柱网线以及横纵两个框架柱网拉通线, 这样便能促使柱网的纵横轴线和柱边线都可以处于准确的位置。
        3.3 框架柱混凝土的浇筑以及振捣
        施工前,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向全体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和要求:
        (1)当框架柱超过3米后, 施工人员要分两次进行浇筑和振捣: 开展第一次浇筑作业时要把串桶伸到柱模里面, 振捣必须到达柱底而且要振捣密实,混凝土面冒浆出来停止振捣, 但是不允许过振或者欠振;
        (2)混凝土二次浇筑结束后再进行振捣时,需把振动棒伸到第一层大概10毫米的位置, 这样便于层与层之间交接的牢固性, 而且振捣时也不能出现过振及欠振现象;
        (3)浇筑混凝土作业时,要有专人指挥,专人操作振动棒,此外还要避免振动棒长时间处于柱模内无人操作造成过振, 这样很容易促使局部出现严重的离析现象, 有时候甚至引发胀爆柱模板等安全质量事故;
         四、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4.1模板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模板工程施工主要考虑实用性、安全性要求,施工要点如下:
         (1)、模板要保证构件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的正确,且构造简单,支拆方便、表面平整、且接缝严密不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模板内不应有积水;
         (2)、模板及其支架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其支架必须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底座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保证施工中不变形、不破坏、不倒塌;
         (3)、对跨度不小于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应为跨度的1/1000-3/1000。
         (4)、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但不得采用影响结构性能或妨碍装饰工程的隔离剂;
         (5)、后浇带的模板和支架应独立设置;
         (6)、模板的拆除顺序:一般按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的顺序拆除。不承重的侧模板,只要混凝土强度保证其表面、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即可拆除。一般墙体大模板在常温条件下,混凝土强度达到1N/mm2,即可拆除。底模拆除要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4.2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过程是混凝土施工的重点环节,因此要控制好原材料,做好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施工过程工艺操作,防止出现混凝土收缩裂缝、膨胀性裂缝等质量问题;首先,施工人员需要控制好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管理,控制好水泥用量、使用洁净的粗细骨料,加强材料的碱活性检测,控制水、外加剂的含量,控制好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其次,施工单位在进行混凝土振捣作业时,随浇随振,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如果发现浇筑混凝土存在质量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整改,以便提升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4.3钢筋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钢筋工程的稳固性,避免在进行钢筋作业时,发生位移现象,导致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首先,需要保证钢筋材料的存放管理,标牌标识分类堆放,不允许钢筋直接堆放在地面上;其次,施工单位还需要按照制定出来的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作业,并确保施工材料的数量符合要求。

然后,施工单位需对进场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的钢筋型号、数量、直径大小等内容进行检查核实,做好进场检验,最后,还需要对符合施工过程中的钢筋绑扎、焊接牢固,做好复检。
五、框架梁及楼面板模板的安装
5.1安装框架梁及楼面板应该满足以下几点施工要求:
        (1)模板和它的支撑系统一定要具有充足的承载能力、刚度以及稳定性, 满足受力性能要求;
        (2)立柱需选用规格为Φ48 X 3.5 的钢管;
        (3)施工人员在支设立柱时, 要确保立柱垂直,其下端需要设置垫板,上端要具备可以自由升降的托架,按照施工规范设立相应的剪刀撑,进而确保整个支撑系统的稳定性;
        (4)施工人员在对框架梁及楼面板模板进行支设时, 需按照施工规范起拱, 板缝的拼接一定要保持严密;平顺, 并且要用100毫米的宽胶带将其贴缝, 这样才不会出现漏浆现象;
        六、框架梁和楼面板钢筋的绑扎以及预埋件和管线的埋设,它的施工技术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6.1施工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绑扎或者采用机械连接钢筋;
   6.2预埋件的制作以及水暖! 电气管线的埋设也要按照施工规范进行, 特别是在楼面板上面埋设管线时, 一定不能将两根以上的管子重叠在一块, 如果很难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就要沿着管线的表面铺设一道宽度为30毫米的钢板网带, 这样就能防止板面有裂缝出现;
  七、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与改进方案
        7.1框架结构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7.1.1钢筋工程施工问题
        当施工单位完成钢筋加工作业后,施工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对已经完成的钢筋工程进行管理。如果在检验钢筋成品质量的时候,发现钢筋绑扎有误,钢梁的垫块没有做好固定处理,对完成的钢筋工程成品进行整改。如果对这样的钢筋工程进行验收,就会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导致整个工程建设质量差,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结果再次进行返工处理,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会导致该施工单位无法在建筑市场立足,例如浇筑混凝土出现位移,导致浇筑的建筑框架结构与设计尺寸存在部分偏差,在焊接钢筋构件的过程中,还会影响钢筋构件的稳固性,导致建筑工程发生变形。因为,钢筋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所以,在进行钢筋工程作业前,一定要制定出合理的钢筋工程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施工布置进行钢筋固定处理,避免钢筋出现固定位置错误等问题,不仅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而且还会造成整个工期的延误,增加施工单位的施工成本。
        7.1.2建筑荷载问题
        荷载问题是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结构构件在浇筑完成后,必须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不能作为承重结构件继续施工,否则造成施工完成的结构件破坏,甚至发生质量及安全事故;
        7.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中常见问题的改进方案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作业时,一定要保证所有施工材料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能够满足施工需求。同时,在进行框架结构施工作业时,还需要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此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首先,施工单位需要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要求每个施工成员熟悉施工图纸,并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来进行框架结构施工作业[4]。其次,钢筋操作人员在绑扎钢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绑扎要求来选择钢筋型号,不能够随意使用其他型号的钢筋来进行绑扎处理。然后,在焊接钢筋时,还需要施工人员具备过硬的施工技术,并设置专门的钢筋检查人员对钢筋工程进行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钢筋作业,需要马上进行改正。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对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严密监控管理,将安全问题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将安全问题进行责任化,制度化管理,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以此来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平。
        八、梁、板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梁、板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技术要求是:当梁高大于500mm时,应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300mm;泵送商品混凝土浇筑梁、板时,布料杆应均匀布料浇筑,严禁集中布料、用振捣棒赶料摊铺的错误做法。由于商品混凝土水灰比较大,浇筑后必须采取二次振捣、2~3次抹压;第一次是在浇筑完混凝土、用木杠大致摊平后,用振动棒和平板振捣器分别对梁和板进行振捣,切忌过振、欠振和漏振,振后用大拉板拍平;待表面收水后作第二次振捣,同样要避免过振、欠振和漏振,振后用大拉板拍平、用铁抹子作第一次抹压;约30分钟后第二次用铁抹子抹压,抹压比第一次力度稍大些;初凝后、终凝前(用手指摁时有指印但不会下陷)作第三次抹压,抹压力度比第二次再大些,此时若个别部位有细小裂缝,抹后即会闭合。第三次抹压后务必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梁、板表面,模,随拆随用塑料薄膜包裹起来作保湿养护;而框架梁和现浇板则必须根据气温条件按规范规定的强度要求拆除底模,严禁为加快模板周转而提早拆模。以防出现干缩裂缝。
        九、后期浇水养护及拆模
        框架柱浇捣达到拆除条件后便可以将侧模拆除, 且需一边拆除一边采用塑料薄膜将框架柱包裹起来以便对其进行保湿养护;对于框架梁及现浇板需按照当地的气温状况来拆除底模,不允许为了加快模板周转过早的把底模拆去。
        十、填充墙砌筑技术
        砌筑前技术负责人必须按施工方案向全体施工人员作技术交底,同时,按《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向操作工人提出具体要求, 如砂浆灰缝应控制在8~12mm,砂浆饱满度不少于80%等。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填充墙与框架柱、剪力墙交接处必须按规定间距在框架柱、剪力墙上打入膨胀螺栓,然后焊接符合规范要求直径和长度的拉结钢筋并埋设在砌体灰缝中;砌至距框架梁或现浇板板底约200mm 处时,应静置至少一周,然后用粘土砖或砌块斜砌至梁(或板)底。
    结束语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是最主流的施工方式,它的抗震强优点是相当明显的,并且以它为技术中心建成的建筑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化建筑的要求。尽管这项施工技术在日常的管理和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但是只要施工单位加强管理, 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我们就可以保证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德广.探析建筑框架结构在施工中产生的问题[J].民营科技,2012(2).
        [2]王勇辉.建筑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J].华南工程,2012.
    [3]彭勇.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8(16):213-214.
        [4]宁平平.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1):101-102.
        [5]丁晖.试论房屋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的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2):60-61.
        [6]李侠.房屋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03):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