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阳光课堂构建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3月第8期   作者:姜林英
[导读] 新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
        摘要:新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小学阶段的孩子刚刚建立“学习”的概念,还没有形成学习习惯,因此对压力的耐受性最差,很容易因为课堂气氛沉闷、教材知识枯燥而产生厌学情绪。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阳光课堂

        引言:语文课程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它担负着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教育同样关系着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以此同时,小学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较差,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因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孩子树立“学习”的概念,和孩子们做朋友,营造阳光、轻松又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支持、性格的培养和身心的成长。
一、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阳光而有魅力的
        所谓的阳光而有魅力的课堂必须达到三点: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必须高效率、高质量。高质量指的是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教会孩子们阅读的方法。高效率指的是能在课堂上完成就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最大限度减轻孩子们的课下负担,给学生预留充足时间去进行课外活动。
        其次,小学语文课堂必须轻松、有趣。要打造浓厚、轻松的课堂氛围,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充分激发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让孩子爱上学习、乐于学习,要使孩子对语文课堂充满期待,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第三,小学语文课堂必须把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作为根本目的。在充满阳光的语文课堂上,所有的知识都不是死板的,而是多变而充满魅力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并勇于表达不同意见,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去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够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最后,还有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能够领悟和理解文学之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师要不断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能够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如何构建阳光而有魅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1.根据学生特点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构建阳光课堂,就要把握住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征,因地制宜的开展语文教学。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还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活泼好动,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但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个方面。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必须善于创设情境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课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善于把故事寓言作为课堂引入内容或者将课文编成剧本让孩子们表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法帮助孩子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期待,从而加快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为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能为以后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理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小学语文课程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目的,是在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等到上课的时候就能紧跟教师节奏,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课后复习则是一一个知识梳理的过程,通过复习,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查漏补缺,发现和消灭知识的盲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教会孩子们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在学习习惯培养初期,教师要亲身指导孩子们进行预习和复习,在不给孩子添加过多负担的基础上,布置硬性的预习、复习任务,并在课堂上检验成效;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复习要有针对性。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学得更深入一些,接触更多复杂和困难的知识,基础薄弱的孩子就先打牢基础再做提升,教师要因材施教、有的放失,让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得到充分的学习,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教师在预习和复习之前都要给孩子们留下一些问题,供他们思考和探究。这样预习和复习的过程就变成了思考的过程,不仅能够更大限度地加深孩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3.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人文内涵元素。
        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情感、陶冶孩子情操的过程。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个饱含人文、思想和文化的宝库,在这里,有历史的波澜壮阔、有文学的深厚底蕴,也思想的深刻丰富。
        
        4.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语文走进生活。
        开展活动的过程,也是让孩子们“长见识”的过程。首先,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培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能够增加孩子们的阅历和经验,使学生在更为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语文知识。其次,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放松,暂时脱离课堂的氛围,在活动中缓解压力、释放自己,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第三,孩子们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自己的表现能力,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进行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活动进行语文教学,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结论:小学语文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阳光课堂的建设是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敬花,屈伟涛,李明蓬.小学语文“四维”互动“阳光大课堂”实践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14(05):247.
[2]吴惟粤.寓美于教,建设阳光语文——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新构想[J].课程教学研究,2012(07):5-10.
[3]徐作义.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阳光——小学语文教学浅谈[J].成功(教育),2010(10):86.
[4]黄筱玲.上靠阳光 下靠土地——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研究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2):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