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不断开发资源,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工作进展,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希望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构建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水土保持;自然修复;生态文明建设
引言
水土流失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充分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应对和处理,强化水土保持,使得生态自然修复和文明建设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作的实施情况,在有效降低环境问题发生率的同时,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发展。
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阐述
1.1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概述
对于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概念,就是指针对土壤侵蚀问题显著的区域,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承受负荷压力进行缓解,同时结合生态学的各方面知识定制解决方案,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在人为调控和自我调节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的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对于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将多方面的环境因素都考虑进去,例如: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稳定性,可保护等。在保障生态恢复的大前提下,要注重其自我调节能力,在人工辅助的配合中最大程度上发挥其自我调节能力。实现水土资源,经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给修复计划制定详细方案时,应该具有针对性。在当地应该抽样考察广泛调查,根据生态系统中实际使用情况,采取对应的恢复措施,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具体的措施有:退耕还林,封育禁牧等,确保生态系统能在自我的条件下恢复。重视人工草地建设,实施水土流失的遏制工作。
1.2生态文明建设的概述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是在我国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的,其概念是指在进行社会生产建设的过程中,精准把握环境规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对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配置,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想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我国必须要对自然生态系统具备全面的了解和认知,顺应其发展规律,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实现共同发展。为了降低自然环境承担的负荷,我国应加快改革发展的脚步,逐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进生产方式,降低社会生产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综合分析上述内容,生态文明的内涵即是指先进的生态文化、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适度的生态生活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资源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社会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以及消费模式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只有逐步消解其中的矛盾,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
2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2.1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地形复杂多样,物资相对丰富,但是地质地形比较特殊,从整体来看,山地多、平原少。在山地集中区域,土地的海拔差别较大,土质疏松,风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再加上四季降水量不均匀,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另外,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例如大面积开发土地资源,高大树木减少和土地绿化率降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植被减少与温室效应有直接关系,随着气温升高,降水量不增反减,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为了缓解水土流失问题,将水土的状态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让生态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第一,提高植被的覆盖率,禁止砍伐树木,增加植被数量。
第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的特点不同,在对植被进行修复的时候,需要针对不同地域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例如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域可以栽种高大乔木,而荒漠化严重地区可选择形态较矮的植株。
2.2发挥自然自我修复能力
自然界的生存与人类生存是一样的,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为了保持生存生态平衡,就要充分了解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首先为了能更好的防止水土流失就要充分认识自然界各个环节的衔接,了解生物与自然界共存的法则,自然界的生存规律和自然状态下物种互相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持生态平衡,提升物种的繁衍能力,加强自然界的生存循环。其次,现阶段,自然修复能力较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是由于人为因素破坏造成的,致使生态失衡。因此,为了能充分保护自然界的原始状态,就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和谐共处,互相推动发展。最后为了能更好的发挥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根据自然界的状态,利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完善的生态检测系统和评估方法,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充分解决自然修复过程中无法克服的困难,定期进行检测评估和分析,提升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
2.3提升保护意识,加强执法力度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只有环境健康,才能保证人类健康发展,虽然在人类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每一个可能宣传的地方都标识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字样,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相关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呼吁保护环境。但是在实际中,破坏环境的人很多,依然有人砍伐树木,破坏花草,破坏环境的事经常发生。很多人知道犯法却不守法,而很多执法部门执法也不严格,法律失去了应有的威严,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能更好的保护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保护环境,首先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大对水土工作的宣传力度,培养每一个人的保护意识,从点滴做起,提升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其次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加大法律监管力度,用法律武器做保障,加强执法力度,让人们意识到水土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让保护环境的工作深入每一个人的意识里,用法律来维护确保执法力度,实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效果。
2.4将水土保持和生态产业相结合
将水土保持与生态产业相结合,能够使环境保护工作长久进行下去,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友好型社会目标奠定基础,同时也能提高水土保持生态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我国经济效益。落实水土保持和生态产业相结合措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不同区域制定和实施不同的调整措施,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实施的各项措施与农牧业整体发展相适应,促进农牧业的发展。第二,不断创新修复模式,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农牧业,从而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结语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水平,需要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应对,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实现效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管理体系,以及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将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更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揣泽尧,马少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8,(04):88-91.
[2]朱希望.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J].河南农业,2018,(29):43-44.
[3]崔腾娴.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方式与运用实践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06):33-34.
[4]刘震.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水利发展研究,2019,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