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现代学徒制的角度看待各传统职业师徒制的授业过程,是实现现代学徒制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路径。本文将以民间木工职业授业过程为例,对传统师徒制的教学过程进行分解,从微观层面丰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传统师徒制,现代学徒制,木工职业授业
自2014年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启动现代学徒制至今,尽管国内学者对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认识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现代学徒制发展前提是传统学徒制,并与传统学徒制密不可分。对应传统师徒制下木工等传统技术岗位,如何采用现代学徒制观念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木工职业传统师徒制
传统师徒制是一种古老的技能传授模式,以师傅“口传手授”,师徒间一对一“传帮带”为主要特征。传统师徒制关系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传统师徒制重师道传承,其传承过程中保留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思维方式、礼节仪式等内容,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基础。木工作为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不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现代都一直在延续师徒概念,这是由木工这一职业本身的授业过程所决定的。尽管很多的木工工序现在被机器操作所取代,但其职业本身对技艺和品质的追求并不能通过机器去实现。
木工职业的传统授业过程可以分为入门、学艺、出师三个阶段。入门时期以培养学徒的心性为主,学徒与师傅共同生活,同步作息,并协助完成师傅简单助理工作和生活琐事;学艺时期以锻炼木工的核心技能为主,包括各种木工工具的使用,单个简单家具的制作等;出师是以手艺熟练为基础,能独自制作木工套件为能力标准进行考核。出师以后,师傅承担学徒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咨询,学徒将传承师傅的手艺,延续拓展原有的技艺。
传统木工职业的授业过程具有普遍师徒制特征,以师父的手艺传承为核心,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不超过10人)的分类授业,包括各种工具使用、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的学习。从选徒入门到出师,整个授业过程的时间长、规模小,传授的教育理念陈旧,整个教育体系不具普适性、地域差异严重。
二、现代学徒制下看木工授业过程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是“招生招工一体化,教学生产一体化,就学就业一体化”,形成职业教育的双主体模式。从现代学徒制的角度思考木工职业的授业过程,笔者认为是在延续原有木工职业的传承理念基础上,对授业过程进行分层教学设计,重新定位现代木工职业教学标准,实现传统师徒制现代化。具体授业过程由易到难分为五个层次。
1、最简单的技能
对已经初选的学徒进行简单的技能学习。对应木工手艺中各工具的使用,在充分认知工具特性和功能的基础上,围绕单一的操作动作设置技能点,训练学徒使用工具的能力,并注意安全教育。例如出粗料时的斧头砍削、锯子推扯、刨子、凿子、墨斗等工具的使用技能。
2、最简单的任务
基础动作掌握熟练的情况下,围绕工具展开各种简单的任务设计,如砍削一段凹凸不平的木头原料。这一阶段可分为单工具的精细使用和多工具的组合使用两个小阶段,前者如拉锯,后者如下线与锯断。单工具的精细使用是在基础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实现举一反三和各种延伸的拓展使用技巧,多工具的组合使用是在达成某一木工结果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合理的技巧搭配。但不管是单工具还是多工具,都直接表现在成果上,并可以形成常用标准。同时必须注意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的培养,不能浪费木料。例如某一木工部件的粗糙程度,最基本尺寸等。
3、较复杂的任务
这一阶段围绕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以实现技能和工具充分结合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涉及到多种工具的使用,它可以是某一项复杂工作的一部分,但一定得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例如柜门等单个简单部件的制作。
4、较为完整的任务
围绕完成某一个成品,如一扇门的制作。这种任务一是要有多重工具配合完成,二是有可以展示的成品。成品质量的好与坏是可以检测和评价的。再比如,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小板凳或小书架的制作,其制作过程中,各种工具和技能复合应用,同时贯穿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
5、较复杂的作品
从成品到作品,是一次质量提升的过程。当学徒能够完成“较完整的成品”后,可以从“作品”的角度,为学徒设计任务,必须是学徒独立完成。复杂的作品,必须强化技能和工具的组合使用学习,包括作品表面质量、基本雕花和装饰等,例如完成五屉柜或单个圈椅等复杂大件木工制作。
6、组合套件作品
在完成单件可销售复杂作品的基础上,以制作具有统一风格的套件作品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如按照客户的要求,设计图纸,得到客户认可后独立完成一套高质量的组合家具,其中既是高级技能的体现,更是设计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工匠精神等方面的体现。
从上述学艺过程来看,木工职业的教学设计是经历了模仿指导、标准要求、创新实践三个阶段的,木工学徒从观察模仿、指导合作、到独立完成,最终达成艺术性追求。
三、木工职业授业从传统师徒制到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
对木工这一传统师徒制典型工种,其成果在具备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艺术追求是每一位工匠的终极目标。基于艺术类职业一直奉行一对一的传统师徒制教学更有效果,木工职业实行传统师徒制授业具有巨大优势,但这并不能满足现有市场规模和需求,传统学徒制下木工职业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研究变得非常有意义,建议在授业过程中从以下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1、以传统师徒制现代化为初步指导依据。以传统师徒制授业内容为基础,结合现代职业教学理念,进行木工职业人才培养,形成具有现代特征的新型学徒制,是实现现代木工职业人才的必由之路。并由此类推到具有相同职业特点的小批量高精尖人才、传统技艺人才、企业内学徒培养,并为现代学徒制吸收民间传统学徒制的打下基础。
2、将“工匠精神”融入传统师徒制现代化的各个授业阶段。在原有传统师徒制没有办法实现的情况下,利用现代的理念和技术,在木工职业授业过程中的每一层教学设计中都体现出现代“匠人精神”,将每一个技能点、任务或作品做到熟练,力求极致。以此构建“工匠精神”传承核心理念,训练学徒思维并促进木工职业发展。
3、形成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木工作为一个以手工为基础的职业传授,坚持学徒制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不拘泥于传统师徒制的一师对一徒形态和师生互动的长期面对面,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更多弹性、开放的、多元的相处模式,实现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分享、技能建构和职能提升。
4、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我国自2003年开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但各种民间工艺仍面临种种生存困境。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其培养特性表现为民间传统师徒制。而木工职业授业过程的教学设计在保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人才培养速度,开发木工技艺类非遗中的工作诀窍知识纳入知识点、技能点、任务或作品中作为教育内容,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提供知识来源依据,加快成才效率,并推广到其他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培养中。
参考文献
[1] 杨永兵,成英姿。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以云南白族银器锻制技艺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0(4):17-23
[2] 薛志雄。培育一流匠人从“秋山木工”看海派工艺教育[J],上海工艺美术,2015:22-24
[3] 姜宝华,齐强,郭岩,程凤菊。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2):31-33
基金项目:鄂州职业大学2018年度校级重点课题2018ZD13;2018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8558。
作者简介:胡曼(1981-),女,湖北鄂州人,鄂州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物流经济;李璐(1968-),男,湖北鄂州人,鄂州职业大学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