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2期   作者:冉秋蓉
[导读] 小学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成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
        1 问题情境创设要点
        通常而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进行相应的情境创设时应该严格遵循一定的尺度,并且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教学;第二,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进而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关心,进而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情境创设的首要出发点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情境创设的首要对象,因此,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使其养成热爱学习,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2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遵循具体原则,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2.1 针对性
        在小学数学授课过程中,进行新内容学习时一般最先创设问题情境,经过老师设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深入思考数学,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2.2 趣味性
        一般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年纪相对偏小,活泼好动是大部分小学生的特点,在上课时并不能长时间集中精神,总是溜号,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课,在学习上就会有点吃力。因此,我们在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方式时,应当让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这样孩子的吸引力就会被吸引,自然而然就会跟着老师的步伐了。
        2.3 层次性
        小学数学教材是由简单到难,循序递进的,当开展问题情境创设时,采用层次性教学方法,通过一层一层的认识,然后理解每层的知识点再进行分析,把每层的知识点总和起来,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掌握数学知识。
        2.4 创造性
        对于问题情境创设来讲,其不能离开有效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一点。问题创设要保证其拥有吸引力,能够快速吸引小学生的眼球,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获取相应的知识,并且进行独立的思考,长此以往,就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良好习惯。如:教师讲到容积的问题时,可以在课前将形形色色的容器摆在讲台上,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并且总结一些容器的特点,将这些总结讲给组内的同伴听,同伴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小组成员共同总结出最终的结论
        2.5 全面性
        根据相应的作用可以得出,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也是创设学生的有效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要很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要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关心学生体谅学生的理念,不能仅仅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同时也不能对学生给予差异性的对待。一旦教师有这样的做法,就不能使学生健康的成长,也会给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问题情境创设一定要做到全面性的原则,要保证学生的整体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进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成绩,使其在文化课成绩突出的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3.1 利用学生兴趣进行创设
        利用学生兴趣进行创设为教师教学减轻较大压力,还能提高问题情境的创设质量,让学生在课程中被教师有效引导,完成课程探究。例如,某网数学网课中的数学教师利用学生对宠物的喜爱,在进行10以内加减法时引入自家猫咪的手掌,为学生创设出多道猫爪计算题,并在网络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猫咪的手掌,利用数猫爪上的指数进行10以内加减法教学。在课程剩余10分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自主说出10以内加减法的技巧、并回答出10以内加减法的结果。
        利用学生兴趣进行创设是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方式,让教学变得活泼,更贴近学生内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集中力。利用学生兴趣进行创设也是保障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新颖度和灵活度的关键,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班级学生创设出更多优质课程,促进学生吸收数学知识。
        3.2 利用逐层引导创设
        逐层引导创设需要教师对数学课程进行分层,并在每个层次用问题进行连接,让数学课程成为逐层递深,逐层探索的问题情境,保障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自信心和挑战欲。例如,教师在设计100以内乘法教学的时候,能将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中利用加减法为学生设计出数字叠加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加减法情境,对学生提问多少个同样的数字相加后等于这个数值,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入第二个层次,总结出“2个5相加等于10,2*5=10”等乘法概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10*11等于多少”等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等物换算等,总结出乘法计算方式等,进入到第三层次,为学生提供多组数值计算,引起学生的自主计算热情,让学生在课程中积极说出计算结果。利用逐层引导创设让小学数学教学从结构上变得更简单,而且逻辑性强,让学生的思维从简单向复杂发展,增加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逻辑感,保障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逐层引导创设能调动学生在课程中的激情,让其不断突破自我,发挥了有效问题情境的优势。
        3.3 生活中的元素创设
        利用生活中的元素创设是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熟悉感的有效方式,也是保障问题情境创设效果的元素。生活中的元素创设较多,能减少学生接收数学知识时的生疏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跟随教师进入学习状态,还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像负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冬天生活中的元素,引导学生思考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让学生对正负数知识进行探索。利用生活中的元素创设保障了小学数学教学素材,让有效问题情境变得更具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更多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并主动进行虚实切换,加强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意识,保障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活力。
        3.4 互动性问题情境创设
        互动性问题情境创设让课程形成良性循环,增加学生和教师的配合默契,让学生在课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教学的自主性。像三角形、四边形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式问题,“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四边形”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并积极表述,拉高课堂活跃度,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它们有哪些共同点”让学生表达四边形、三角形的边长、高度等内容,然后继续总结,掌握三角形、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互动性问题情境创设是现今课堂中常用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活性课堂,减少课堂中的压抑氛围,促进学生吸收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知识,保障数学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问题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积极地探索,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参考,能够发挥教学方式的优越性,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研究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晓娜.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林丽锦.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8.
        [3]郭成,陈红.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