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三农”电视报道当中的“泥土味”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11期   作者:王昕萌
[导读] 毋庸置疑,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摘要】:毋庸置疑,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发展的根基,自2004年以来,我国愈发加深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致力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区域繁荣发展。新闻媒体作为新时代的主流媒介,创新报道方式,打造新颖的报道内容,营造良好的“三农氛围”义不容辞。基于“三农”电视报道的政策性和专业性特点,故文章尝试将“泥土味”融于报道之中,力求贴近大众生活。
【关键词】:三农;泥土味;电视报道
        众所周知,关于“三农”问题的电视报道,往往带有强烈的政策性和专业性,因而,影响公众对“三农”报道的解读,故文章从政策新闻、农耕新闻、专业新闻和热点新闻四个角度出发,尝试融入“泥土味”,为公众提供耳目一新的电视报道。
一、政策新闻需透彻解读
        政策宣传是推动“三农”发展的助推力量,每年,我国都会颁布一系列有利民生的农业政策,而农村区域相对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面对晦涩难懂的政策文件,很难全面的领悟文件的内涵[1]。因而如何在农村区域渗透三农政策,并细致帮助农民解读,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政策新闻宣传时,要以平实、浅显、简短的语言将新闻道理讲出来,让新闻报道内容带有通俗易懂的特点。这也意味着,作为农业记者,不仅要成为政策专家、农业专家,还需立足农民角度,解读政策,答疑解惑,使农民能够领悟政策新闻内涵。
二、农耕新闻需有新意
        基于农业生产性质带有的特点,无论是春天、夏天,还是秋天、冬天,电视上都会有大量的契合时节的农业新闻报道,农民面对千篇一律的农业新闻报道,久而久之,也难免存在厌倦和抵触心理,因而,如何赋予农耕新闻新意,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也成为考验新闻工作者职业的一项重要难题。纵观农业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来看,不难看出,近几年,为实现农业创收目标,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相关部门,皆逐渐树立创新观念,创新报道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例如:2011年春天,湖北省爆发了旱情,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匮乏,春耕生产工作难以进行,而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时,不仅报道了各区域旱情和灌溉措施,还深入挖掘了旱情的成因和来源等。在2012年,我国“三农”的发展重点开始围绕农业科技,力求大范围推广和应用,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时,不仅采访了传统农区的农业科技推广现状,还采发了相应的专题报道,这些主题鲜明、内容鲜活的新闻报道内容,无一不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引发公众的思考。
        另外,在进行农耕新闻报道时,新闻工作者要秉持长远眼光,不能局限于材料。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各级新闻单位皆逐渐认识到新闻宣传的重要性,也开始会挖掘新闻的价值,开发富有新意的新闻,因此,新闻工作者总能拥有大量的、丰富的新闻素材,若新闻工作者拘泥于材料,成稿必然缺乏新意,因而,在新发展阶段,新闻工作者可将新闻材料作为参考,作为新闻的导向,以自己独立的视角、判断和领悟思维,创造出新颖的新闻成稿。


三、专业新闻需有灵魂
        众所周知,在农业新闻报道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专业名词和技术名词,带有强烈的业务性特点,因此,在进行“三农”电视报道时,新闻工作者要赋予专业新闻灵魂,使其变得通俗易懂,还要丰富专业素养,深入研究农业政策和相关经济理论。
        新闻工作者只有在亲身前往基层,亲身感悟农耕生产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够记录基层内感人的细节,才能够使自己撰写出的新闻报道有灵魂,打动人心。例如:在春天,农民要开始农耕工作,这既是农业生产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三农”报道的关键构成部分,而新闻工作者若想自身所报道的新闻内容赋有真实性,就必须要走出办公室,与民同乐,共同劳作,这样撰写出来的新闻才能深受农民关心[3]。例如:在2011年,湖北省新闻二等奖作品题目为《黄泥洲农民忍痛“舍”鱼“护”鸟”》,这篇文章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新闻工作者在听见该区域生态保护工作做得很好的前提下,在第一时间内前往实地,逐门逐户落实访谈工作,并和当地居民共同捕鱼,观看当地悠闲、惬意的生活方式和自然风光后,深入挖掘,了解到过往阶段下该区域的落后状态,和当地居民为该区域建设所作出的努力,将曲折动人的故事融合新闻报道后,专业新闻才有了灵魂,备受好评。
四、热点新闻需深入挖掘
        从“三农”问题类型来看,与民生生活紧密相关,因而存在大量的热点新闻,但“三农”问题又与众不同,深入发掘问题,会发现其存在困难和矛盾,关乎经济和产业发展,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热点新闻时,要兼顾内外,深入挖掘热点新闻内容。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有责任感,敢于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敢于去“较真儿”,以自己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思考,挖掘事实的真相,并将真相公之于众。例如:2011年,荣获湖北新闻宣传好稿奖的《奶价博弈考验了谁?》,在该篇报道中,着眼于奶价风波,但又未拘泥于表面,新闻工作者打破重重阻碍力量,挖掘奶价风波背后的力量,最终为公众呈现出政府、企业和奶农三方较量的局面,引发公众思考[4]。
        同时,新闻工作者还应具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能够透过表面,挖掘本质,在进行话题陈旧的新闻报道时,要另辟蹊径,做出新意,引用生动翔实的资料,抽丝剥茧,得出令公众信服的结论。
        最后,要做好关于“三农”问题的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还应勇于否定,勇于求真,要有执着的精神,在报道相关事件时,一定要找出依据和真相,在进行审查、分辨和判断等工作,最终获得准确的新闻报道信息。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三农”问题时,务必要带着真挚的感情,深入基层,在思考中求真,同时,要立足于政策、农耕、专业和热点新闻四个层面,优化自身报道能力,作出贴近公众的新闻报道内容。
参考文献:
[1]傅剑青.让三农报道更有"味道"——"寻觅衢州乡村味道"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8,000(023):76-77.
[2]陆杨.浅论当前三农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传播力研究,2018, 2(24):220.
[3]冯文强.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电视媒体的责任与作为——从靖远县广播电视台倾力服务"三农"发展说起[J].传媒论坛,2018,1(14):89+91.
[4]傅剑青.新形势下"三农"新闻的时代之变-衢州《日报《新农村》版从"土"到"新"的启示[J].新闻战线,2018,000(009):135-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