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李海务街道办事处 山东聊城 252000
摘要:针对加强和扩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结合度假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现状及有利条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度假区发展高效节水管道灌溉工程的发展思路及必要性和可行性,着重叙述了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工程形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并强化水资源保护,探讨发展规划及布局,加强工程建设及工程建成后的效益分析。
关键词:管道灌溉;建设;探讨
1 农田灌溉现状
度假区是引黄灌区,现有耕地面积17.21万亩,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13万亩。但是由于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小型农田水利的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农田灌溉方式依旧是从引黄干渠、支渠引水入田间沟渠,沟渠为地下式,作用是灌排合一、引黄补源,田间灌溉依旧是农户从沟渠中自发分散提水、田间大水漫灌,灌溉成本高、效率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制约着度假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已是度假区农业发展当务之急。
针对上述情况,探索在区域内发展引黄灌区泵站提水管道化灌溉工程建设,利用泵站引黄河水后进入地埋管道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周围类似引黄县(市、区)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经验,度假区境内有多条引黄渠道经过,引黄条件好,适宜发展此灌溉模式。
2 管道输水灌溉的优势
度假区耕地种植的作物主要为大田粮食作物,灌溉水源为黄河水,由于灌区地处引黄灌区中游,河道和干渠中的黄河水泥沙含量较低。根据项目区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水源的水质情况,项目区拟采取的引黄灌区改造方式为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灌溉类型。经过比较和现场勘查,这类灌溉类型具有节水效率较高、耗能较低、增产高效的灌溉优势,因其适于一家一户管理使用的优势,适合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是当前发展最快、分布广泛的节水灌溉形式。项目的建设实施,有利于解决一家一户购置灌溉机具投资大,浇地费时费工的难题,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度假区农田灌溉状况将得到改善,农民群众得到了最大实惠,会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改善当地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目前度假区内农田多采用“移动机泵+移动输水软管+田间漫灌”的灌溉方式,每次灌溉搬运机泵从沟渠提水,费时费力,并且由于村内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田主要由留守的妇女老人耕作,大多数人无法胜任此工作,影响农田灌溉,致使产量低而不稳,影响粮食产量。
2)促进农业节约用水
工程的实施,能改善农业灌溉设施,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是促进农业节水的需要。
管理上采用农民用水户协会与村委会参与式管理模式,实行有偿供水和有偿用水,不仅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能管理好工程、服务好用水户,实现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良性发展。
3)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度假区作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节水压采任务艰巨。工程实施后,田间采取节水措施,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大大减少灌溉用水量,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修复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
(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具有较好的灌溉水源和基础设施条件
度假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水源条件良好,骨干渠系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已经结束,为开展工程建设提供了必要水源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完备,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
2)项目区群众积极性高。项目区内虽然水源条件较好,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田间工程配套率低。发展管道输水工程建设,已成为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
4 总体布局与工程建设管理做法探讨
结合度假区现有耕地实际灌溉情况,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按照“华北节水压采”高效节水灌溉行动要求及“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原则,充分分析了当地水、土资源情况,及当地农业种植结构需求,合理确定工程布局,本着“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原则及当地农业种植结构需求,合理确定工程布局。
工程实施过程中计划实行项目主体责任制。以度假区管委会为依托,建立项目责任主体,加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确保设计、施工质量。实行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逐步建立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建设项目法人分级、分层次管理的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建设程序进行,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实行全过程的管理、监督、服务。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活动,择优选定资信度高、业绩好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主要设备材料实行政府招标采购制,全面公开、阳光作业。材料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必须有三证,才有资格中标;对PVC管材、管件等产品要进行严格的抽检,按规定进行取样试验后方可使用;砼、砂浆拌和用料严格计量,保证各种原材料符合质量要求。
5 效益分析
工程建设完成后,度假区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同时,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也将随之提高,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工程建设完成运行后,可大大提高农田的产出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有效节约水资源,起到增收、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隋家明,李晓,宫永波,杜贞栋,李永顺,于纪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吕宁江,杜贞栋,李其光,唐传义,赵琳,孙福华等.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手册[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