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核心素养有机融合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蒋小梅
[导读]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话题和教学热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老师应该依托信息技术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动力。

广州市增城区增江小学  蒋小梅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话题和教学热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老师应该依托信息技术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动力。"互联网+"环境下,需要科学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双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前言:小学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彻底转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老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利用互联网搭建教学平台,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视野,在融入了各种趣味性因素的教学环境下,努力体现语文综合型和实践性特征,以不断发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使得“教”与学生自主“学”的效率达到最优。
        一、创设情境,提升兴趣
        有了网络的便利条件,在语文教学中,以核心素养理论为指导,为学生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就变得非常容易。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各自的优势,为其构建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好感,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不断探求语文知识,分析语文问题,挖掘语文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例如,在《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本文内容与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为了促进学生了解文章的意境和含义,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雨来的小故事,课上利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大家分享。再结合小学生爱看影视作品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播放《小英雄雨来》这部电影的片段,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附小标题的形式,这样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感受雨来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深入学习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用多媒体通过思维导图来呈现故事内容,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实现了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开展教学内容。
        二、依托多媒体,提升审美情趣
        语文既是饱含文化价值的学科,又蕴藏着很多美的元素,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补充教学内容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将学习材料中文字、语言、意境、情感、情景的美变成学生可感的声音、可视的画面,依托信息技术可以将这些深层次的美感凸显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美的体验、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便于更好地开展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例如,在《北京的春节》的学习中,春节对孩子来说比较熟悉,但是北京的春节习俗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老师便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把学生带入老北京喜庆、团圆的春节氛围中,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变得更美好,让他们从多角度感受过春节的美。通过图片、影像带来的感受,也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融入到这种美的意境中,增强学生美的体验。


再如,在《草原》的学习中,多数学生是没有去过草原的,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不能够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色的短视频,既弥补了教材的缺陷,又通过感受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美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动力。此外,可以出示一张中国画,向学生演示讲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将文学的美与自然的美相互交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情感,让他们看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依托网络技术,拓展文化视野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在课本或者是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扩宽学生的知识渠道,优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开放性的创造学习空间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老师应该依托网络信息资源,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全面分析学生的认知过程,呈现一个利于学生个性化体验与学习的教育环境。例如,在学《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词时,老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相关诗句的图片,并从谈话中帮助学生回忆诗句:从一年级到现在,相信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的古诗,老师就来和大家一起回顾回顾,看看这些图,你能想起哪些诗句呢?通过课堂互动,谈一谈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以及体会,培养学生善于积累语言文字的好习惯。再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解释题目,这样学生容易获得课堂上的主动性,能够在开阔文化视野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语言文字。古诗里的“童孙”在学种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列出种瓜需要的一些工具,在“你知道种瓜需要哪些工具吗?你能想象小孩子种瓜会是什么样子吗?”等问题的带动下,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练笔与表达中综合能力有效得到提升。
        四、实现多维展示,丰富人文底蕴
        语文极具文化内涵,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文明的价值,传达各种思想,让学生在图文展示、电影片段的感受以及纪录片的观看中体会文字的美,并能够通过这些美的感悟,增强对人生、人性、生活的批判,提高学生的感悟。同时,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入,也能够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守护和追求,在生活中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增强学生快乐的体验,实现他们个性发展。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展示草原上一碧千里,绿油油的景色;同时展示社区旁边菜市场内污染的环境,这时让学生们形成对比进行思考,从生活实际中感悟日常生活,增强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体会应该守护自己的环境,提高环境责任感。
        结束语:互联网+背景的出现,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创新,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老师应该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引领,可以布置一些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的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更加积极、更加主动,使教学过程更具人文性和开放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海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9(11):122.
[2]王堃.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探索与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1):108-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