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运动强度下心脏运动康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06月-2020年06月诊治的7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中等强度心脏运动康复,观察组给予高等强度心脏运动康复,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的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值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观察组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的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指标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指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运动康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且运动康复情况与患者的预后效果成正相关,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脏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心肺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体液潴留、乏力和呼吸困难等,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安全。临床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还要提升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治疗质量,基于此给予患者心脏运动康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长时间临床研究表明心脏运动康复强度的不同,患者的预后效果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1]。本次研究主要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象,分析不同运动强度下心脏运动康复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06月-2020年06月诊治的7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8.36±5.74)岁;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8.44±5.24)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2]: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患者;对本次实验知情患者;处于慢性病程时间段,病情稳定时间高于1个月患者。排除标准: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或者是处于急性加重期患者;中途因个人原因退出本次实验患者;同时合并有严重肝肾疾病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为患者建立起个人档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具有个性化和科学化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案,方案中主要包括的内容有辅助用药、心理辅导、健康宣教、营养支持、戒烟戒酒等。给予患者心脏运动康复干预,以Borg主观疲劳程度量表为基础,同时结合以心率储备信息对患者的实际运动强度进行确定,应用心电图负荷试验对患者的最大心率进行观察和统计,(最大心率-静息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运动强度心率。对照组患者的Borg评分为12-15分之间,设定运动强度为50%;观察组患者Borg评分为16-18分之间,设定运动强度为80%[3]。
1.3观察指标
采取心脏运动实验(CPET)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情况,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值;采取明尼苏达心力衰竭量表评估两组生活质量,总分数为21分,分数与生活质量成反比;评估两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指标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取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P<0.05)时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情况
与对照组的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值相比,观察组均偏高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观察组偏低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改善情况对比[n(±s)]

2.2 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与对照组FVC指标、LVEDV指标和LVESV指标相比,观察组均偏高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对比[n(±s)]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在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炎症、心肌梗死等影响下,患者的心肌会受到损伤,会致使患者的心肌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最后使得患者的心室充盈或者是泵血功能低下。多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都存在有心脏病史,临床上致使老年患者发病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致使年轻患者发病的原因主要有风湿性心瓣膜病、急性重症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4]。慢性心力衰患者在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乏力、呼吸困难、体液潴留等,给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命安全均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心脏运动康复是其二级预防手段,该方式的应用可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改善,可以对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进行显著提升,心脏运动康复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提升,对患者的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值展开观察和记录,为患者制定出具有个性化和科学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耐力的提升,有助于对患者健康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5]。长时间的临床研究表明,不同强度的心脏运动康复最终带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以保障患者临床安全为前提,将运动康复强度进行适度的提升,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氧合功能提高,有利于提升患者机体的摄氧量,能够为患者的心血管提供更有力的保护,对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增强患者个人体质,提高患者身心健康水平来说具有积极意义[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的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值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观察组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的用力肺活量(FVC)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指标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指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说明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高强度心脏运动康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运动康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且运动康复情况与患者的预后效果成正相关,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达瑾, 姜芳荣, 孔永梅. 心脏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血浆NT-proBNP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慢性病学杂志, 2018, 19(10):1309-1314.
[2]李晓潼. 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 饮食保健, 2018, 5(2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