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李燕春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李燕春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凸显,高校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设施、改变培养模式等手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专业加强管理,提高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身份证号码:45210119820121XXXX  广西凭祥  532699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凸显,高校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设施、改变培养模式等手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专业加强管理,提高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引言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提升,各个企业强化了对人才的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要想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不断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那么就需要革新教学模式。现阶段,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阶段存在了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学生整体能力以及素养的提高。对此,一定要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力度,结合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制定革新对策。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概述
        当前,计算机学科分化为五个领域,分别是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信息技术(IT)、信息系统(IS)、软件工程(SE),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教育部在2011年认证的两个独立一级学科,所以,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覆盖面相对更小,所研究的东西更为专一。办出专业特色,避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同质化,是当前高校展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思考的一个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方向则是计算机科学(CS)方向。总的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需具备计算机系统相关的软硬件知识,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以及系统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这4项基本学科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在后两种能力上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职业素养,高校应基于学科发展,完善课程设计,合理安排程序设计语言基础及理论、算法与复杂性、科学计算、数据库、图形学原理、软件设计、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等科目的教学计划,实现对学生系统化、专业性的培养。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一是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院校数量多。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顾自身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所在城市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对IT人才的需要,都先后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并未真正区分上述专业的异同点,造成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趋同化现象明显。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新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培训环节仅局限于学历提升等,忽略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同时教师的学历层次及学缘结构也不尽合理。三是专业办学的行业性、区域性特征不明显。目前大部分重点高校均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了大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学上无特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将会失去竞争力。四是与企业协同合作办学较少。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当地IT企业界的联系很少,与IT行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几乎无联系,学生实习与见习基地较少。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分析
        3.1明确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设置社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设置创新思维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精心策划专业课程,让学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专业实践中。

比如,在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时,教师应该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传授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鼓励学生打破桎梏,勇于探索其他的不一样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展现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尚未达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工具,学生还应该具备灵活运用计算机学科知识,设计、开发、维护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硬件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验环境和实验工具的选择是对新技术和新产品实施覆盖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能够紧紧跟上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潮流,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学校可以将基于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开发工具等引进专业教学中,以此为主题安排一系列的专题教育活动,包括选修课、知识讲座、科技活动、专业竞赛等,鼓励感兴趣的学生参与。
        3.2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展开系统的创新应用型训练
        第一,学科基础。学生在大一阶段应该学习大学物理、大学物理试验、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通识学科。第二,学科核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分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两大模块,前者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实验、汇编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图形学、编译原理等课程,后者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电子基础实验、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体系结构与接口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案例分析等课程。第三,学科应用。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ADS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嵌入式驱动开发课程设计、软件工程实训、嵌入式软硬件系统开发课程设计、完整嵌入式项目开发案例实训及毕业设计等课程。
        3.3强化对课程考核以及评价机制的改革
        通过对我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析得知,其不仅理论性很强,同时对于实践性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以往的传统且单一的考核模块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应用型人才发展需求。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培养效果,还应该强化对课程考核以及评价机制的改革,建立一套既可以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又可以检查学生动手能力的机制。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该将独立思考以及分析等试题作为重点。
        3.4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建设竞赛指导团队
        高校里有各种学科竞赛,这些竞赛都非常强调学生将专业技能、创新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本科生对各级比赛的参与积极性都非常高,但苦于无专业教师指导,很难在各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是失败,这就会使得本科生的自信心受损。针对此现象建设学科竞赛指导团队,让本科生接受学科竞赛日常训练,接受过学科竞赛科学训练的本科生参与到竞赛中有方法、有方向,不论学科竞赛结果如何,学生都能在竞赛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与其他的专业课程不同,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当前,时代革新速度额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点大。因此,为了可以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今后的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强化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教育模式的革新,结合专业内容,合理的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注重实践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证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婷,刘任任.新工科建设形势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8(2):10-13.
        [2]王育坚,马楠,牛选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65-69.
        [3]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8):34-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