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现阶段,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基础调查工作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国土三调”)为基础,自然资源监测工作是在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形成的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基础上开展的,地理国情监测是自然资源监测的专题监测分项之一。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框架下,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需要分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并结合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制定可行的分类标准。通过分析基础调查的分类标准,研究了现有地理国情监测的分类体系,提出了新的分类构想,以期更好地与自然资源调查工作衔接、与前期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衔接,为开展各项自然资源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地理国情监测;监测分类
引言:
在2019年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统计分析技术培训会上,研究人员展示了对两项成果进行匹配、建立映射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两项数据是互生互补关系,可建立一对一、一对多的匹配关系,但建立这种匹配关系的目的在于成果的对比分析,并不能解决数据采集阶段的矛盾;也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地理国情分类与自然资源的对照关系,但没有给出分类方案。现有分类体系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有交叉、指标相矛盾等问题。以“国土三调”成果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一张底图”的基础,对现有数据成果进行分析判断,厘清“国土三调”中“工作分类”与地理国情监测中“内容与指标”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地理国情监测的分类体系,对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至关重要。自然资源数据分类标准的不统一,限制了自然资源数据的整合,因此需构建一个共享本体,能兼容和转换不同领域的专题信息,客观表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国情要素,并能通过整合分析社会经济类数据,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
1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工作及其重要性
1.1基本统计
基于地理国情要素的点、线、面等几何特征类型和地理实体对象,完成展现地形地貌、植被覆盖、荒漠与裸露地、水域、交通网络、居民地及设施、地理单元的基本数量、位置、密度、形态等内容的统计汇总。
1.2综合统计
在基本统计分析基础上融合社会经济专题数据,运用综合统计分析模型和方法,对地理国情监测要素的物理结构、空间关系及差异特性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用来反映生态文明、城镇发展、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综合状况。
1.3变化分析
采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变化和专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测分析。
1.4专题分析评价
在基本统计、综合统计和变化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领导关心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形成专题报告。对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地理国情信息空间分布和动态演化过程,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有助于国家和地区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地理国情监测分类要点
2.1重要地理国情要素反映社会发展现状
地理国情信息需要反映区域内各种地理信息与非地理(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结果,因此对区域的定义应满足现代城乡管理需求,行政区划单元中增加了三级类社区、网格。前期的地理单元只关注了城镇综合功能单元,随着农村地区文化、经济建设规模的逐渐增大,应增加二级类——农村综合功能单元,用于统计分析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状况[1]。
2.2地表覆盖分类结合“国土三调”工作分类
1)自然营造物,包括湿地、种植土地、林草覆盖、荒漠与裸露地、水域。参照“国土三调”工作分类,一级类增加“湿地”层,并调整相应二级类:分类一致的,保持内容指标与其统一;分类更细化的,保持地理国情监测分类不变。2)人工建造物,包括房屋建筑(区)、铁路与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延续使用地理国情监测分类。
3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工作措施
3.1优化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的建立要充分发挥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成果的客观性、可视性、可比性等优势,突出各地方特色,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全面展示地理国情的现状、动态以及发展趋势等信息[2]。1)在基本统计层面,应以摸清家底为目的构建地理国情定量分析指标。2)在驱动力分析层面,应综合考虑人为干扰和自然影响,从内在和外在的角度构建空间格局成因和变化驱动机制定性分析指标。3)在评估预警层面,需要充分利用变化诱因机理,采用层次分析、综合评价等方式评估预测发展趋势。
3.2融合多源数据
地理国情要素的影响因素和变化原因是复杂的,依赖单一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地理国情综合应用的需要。应在地理空间框架下,以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依托,融合经济、社会、人文等专题信息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成果,将多源异构数据深度融合,将地表覆盖信息与权属信息结合,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定量化统计分析,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和时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客观反映国土空间布局、生态协调程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3.3坚持问题导向
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工作应在“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背景下开展,借鉴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工作经验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技术攻关和科学验证。结合地方发展具体需要,对接各行政主管部门业务需求,深度开发和应用地理国情信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热点、难点和迫切需要开展统计分析,变被动为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辅助解决问题,为政府决策判断提供有依据、有价值的结论及建议[3]。
3.4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当前的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成果包括统计报告、蓝皮书、专报、汇编、规程、统计软件、专题图、数据集等,主要以静态说明为主,缺乏动态表达,在成果应用推广方面,与不同部门和区域之间存在数据壁垒和解读局限性[4]。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工作应采用灵活、动态的地图大屏显示、BIM等技术研建数据发布和统计分析成果展示信息管理平台,对地理国情监测对象信息进行可视化、三维化、动态化表达,形成交互式成果应用和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拓展地理国情监测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地理国情监测服务领域。及时发布可以公开的地理国情信息,让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充分了解和开发应用普查及监测数据,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结束语:
地理国情监测作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反映了地表覆盖的自然资源变化情况,成果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随着成果应用的不断深入,一方面需要保持监测内容的稳定性,有利于对调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另一方面,为了适应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调整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下提供应用支撑。随着遥感、大数据、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对时空大数据的集成管理、深度挖掘越来越深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将会成为智能决策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占宏,白穆,李宏建.地理空间大数据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方向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19,26(01):1-5.
[2]贾行雨,王唯.以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资源导刊,2018(09):19.
[3]张忠民.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质量控制初探[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06):94-96.
[4]李德仁,马军,邵振峰.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8,4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