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路投入运营后,会被各种车辆碾压,这种长期超负荷极易导致公路出现沉陷、裂缝等问题。一旦无法在第一时间处理好以上安全隐患,便会对公路的行车安全埋下安全隐患。本文将重点分析路面小修保养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要点,同时指出公路病害的形成主因,并且提出路面小修保养的关键点,以期为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小修保养;公路养护;养护管理;沉降;乳化沥青
引言:公路在长期受到外力施压的状况下,时常会出现大量细微裂缝,如果有关部门不能对其展开及时处理,细微裂缝必将逐渐加大、加深、加宽,从而威胁道路行车的安全,甚至会威胁驾驶人员的生命。因此,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公路养护力度,为民众提供更加安全的交通环境。
1路面小修保养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要点
1.1松散损坏路面处理
①松散损坏:优先收集路面松散矿料,将一层较高稠度沥青涂刷到松散面层,并撒3-6mm石屑或者砂,同时操作轻型压路机将路面压实;另外还可以在翻挖清除松散层之后,根据原本的结构进行修复,保持温度超过15℃。如果松散是由老化的粘结料、偏少的沥青油量或偏高的油量所引起,则应铣刨松散表层,如图1所示,将沥青混凝土加铺之上。倘若松散是由基层变形所引起,则应处理基层,随后对面层进行处理[1]。
图 1 路面铣刨
②坑槽损坏:将处理的范围划出来,如果坑槽不大,然而其分布比较密集或者比较多,则应合并处理范围当中的小坑槽;无论以机械或者人工的形式对坑槽进行处理,都应优先铣刨坑槽位置的面层,保持槽底和槽深呈现垂直状,倘若槽底比较松软,则需要及时夯实处理,确保其达到坚硬标准,并且在实际作业阶段保护原路面以及相应的设施;需要注意的是,及时清除干净槽底、槽壁杂物、松动部分以及损坏碎块,随后将粘层油涂抹于槽底和槽壁;向槽内填入和原面层有基本相同材料级配的沥青混凝土,并且进行摊铺和整平。若基层已经受损,需要彻底挖除基层与面层。
③磨损损坏:通过放线对铣刨的范围加以确定,随后进行垃圾清除以及铣刨,并且对粘层油进行喷洒,最终铺筑沥青砼面层或者沥青封层。
1.2裂缝损坏路面处理
(1)线状裂缝:①如果细微裂缝在高温季节无法愈合,均匀地将改性后的乳化沥青或者较低稠度热沥青喷灌于缝口,并且避免其渗入使破损扩大;②如果缝宽不超过5mm,将改性后的乳化沥青或者较低稠度热沥青喷灌于缝口,进行灌缝,如图2所示,完成后将3-5mm的石屑或者粗砂撒在表面;③若缝宽超过5mm,则应该以挖补法或者改性沥青进行灌缝的方法来维修裂缝,而沥青混凝土不可比原路面的强度低。如果局部基层不具备足够的强度,则应对基层进行优先处理,随后对面层进行修复。如果修理时使用了挖补法,便需要先进行划线后再进行切割,并且操作切割机分别于裂缝两侧间隔5-10cm位置进行切割,其深度,如表1所示。操作空压机对垃圾进行清除;将粘层油涂抹于旧路的两侧,并且铺筑和原本路面强度相同的沥青混凝土,继而进行封口处理,经由碾压或者夯实使表面平整,最终撒粗砂、中砂后将其扫匀。
图 2 灌缝施工
表 1 裂缝的切缝深度
序号 裂缝情况 裂缝的宽度 切割的深度
1 贯穿所有断面 >1.5cm 8-10cm
2 贯穿所有断面 >1.0cm 6-8cm
3 贯穿所有断面 0.5-1.0cm ≮5cm
处理局部没有足够强度的基层:先进行划线,随后操作切割机分别于裂缝两侧间隔5-10cm位置进行切割,对面层进行翻挖,补强基层,完成后借助腔压机将现场吹净,将粘层油涂抹于下承层与旧路面的两侧间;对和原有路面强度相同的沥青混凝土进行分层铺筑,继而封口处理,经由碾压或者夯实使表面平整,最终撒粗砂、中砂后将其扫匀。
(2)龟状与网状裂缝:若此类裂缝是由于面层不具备足够的厚度所引发,则应优先对面层进行铣刨,随后加铺新料。如果此类裂缝是由于路基不具备良好的状况所引发,则应优先对路基进行处理,强化路基:按照病害的程度对换填土厚度加以确定,并且结合以往数据经验展开施工,通常保持30cm的换填厚度,采用5%的水泥用量以及8%的石灰用量,完成路基的养护之后,用水泥对沥青混凝土的面层以及碎石基层加以稳定[2]。
1.3变形损坏路面处理
(1)沉陷变形:若只有面层发生了沉陷变形,则应通过挖补面层进行处理;若因为基层没有足够的强度而发生了沉陷变形,则应优先优先补强基层。
(2)处理车辙问题:①如果车辙为表面性的过度磨损,其处理的流程应该为:操作铣刨机对面层进行铣刨,随后用吹风机将杂物吹净,完成后对粘层油进行喷洒,并且设计沥青混凝土的配比,最后进行摊铺与压实;②若车辙是因为夹层的不稳定所引发的,则应将不稳定层及时清除,随后对面层进行重铺;③如果车辙是因为局部的下沉所引起,就应根据路面沉陷的处理方法修理路面。
(3)波浪和拥包等问题的处理:若此类问题的引发原因为上层与下层发生相对的滑动、沥青混凝土自身有偏细的级配或者所用的沥青偏多等,此时基层依然是稳定的,应以人工的方式或者操作铣刨机彻底除去波浪以及拥包,并且对面层进行重新铺筑。倘若基层受推挤而形成了波浪、拥包等,就应挖除掉已损坏的基层,并且重新进行铺筑,继而对面层进行铺筑。
2公路病害形成主因
2.1车辙、槽痕
引发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路面缺乏充足的强度,路面强度和预期标准之间存在偏差,致使铺筑路面的时候,一旦没有有效管控路面的铺筑质量,经由长期受到过往车辆碾压,便会于路面产生大量车辙以及槽痕等。
2.2翻浆
此类问题的主要引发原因是水分在浸透路基底部土层之后,在遇冷后被逐渐冻结,一旦天气逐渐回暖,就会出现水体下渗问题,倘若路基的材料不具备良好的透水性,则会导致下渗水体持续堆积,在长时间的堆积之后,便会渐渐降低路基整体稳定性,加之过往行车长时间对路面产生作用,最终便引发了翻浆问题。此类问题使公路投入运营后极为常见的灾害问题,公路养护管理部门需要对其予以高度关注。
2.3起伏不定
此类问题主要是路面上出现的凹凸不平问题,其最为关键的引发原因即不能有效进行混凝土搅拌作业,这便无法在第一时间处理完混凝土当中留存的较大颗粒。除此之外,倘若不能操作机械对路面进行压实处理,或者压实作业不规范、不标准,同样会引发此类问题。通过观察长期以来的交通事故事件,因为此类问题而引起的交通事故有着较高的占比,所以,公路养护管理部门也需要对此予以高度注重。
2.4开裂
引发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通常是过大的温差,问题多发生在冬天,特别是我国的北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南方一般都有着较小的温差,北方拥有较大的温差,这会致使材料发生热胀冷缩的概率上升。在冬季,整体温度较低,而开裂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路面平整度,从而影响车辆速度,最终使公路的日常运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3路面小修保养关键点
3.1及时落实工程抢修
对于公路而言,其时常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多种问题,因此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必须做好抢修预防准备,以便在需要开展抢修工作的时候能够对任何材料加以选择来完成修补工作。例如以少量水泥使石粉稳固来开展修补工作,往往能够收获明显成效。所以,必须落实初期路面细节养护处理工作,一旦刚建好水泥混凝土路面初期,养护人员没有重视相应的保障工作,便会逐渐忽略初期路面小修保养工作,最终提升路面中后期损坏程度。因此必须及时落实工程抢修,提前制定相应应急预案。
3.2当路面沉降对行车安全产生影响时
衔接环节重点借助沥青混合预料,进行摊铺的时候应当确保操作的细节具有规范性,在水泥混凝土板发生问题的时候,倘若不能在第一时间加以修补处理,则应操作切割机把其分割为拥有相同大小的板块,并且彻底清扫路面[3]。
3.3纵向、横向的错台接缝
通常在保养公路时,所用材料主要为石粉、沥青以及砂等,将其充分加热搅拌,继而使之成为需要的沥青混合物。将热沥青均匀地分布于衔接位置,对所摊铺沥混的总体压实状态及其温度加以确保,随后操作压实机将沥混拍实,随后经由自然冷却之后方可开放交通。
3.4做好季节性养护工作
①春:落实裂缝灌缝施工,在第一时间对翻浆、坑槽与松散等问题进行修补;
②夏:此季节有较高的温度,利于公路路面的整体养护,养护人员需要借助高温对泛油进行处理,及时将波浪和拥包铲除,对春雨期和冬寒期破损进行修复,以便使路面的使用质量得到恢复;
③秋:温度在此季节逐渐下降,养护人员应该提前做好预防冬季病害的小修保养工作,诸如坑槽修补、裂缝灌缝以及防治冻脆等;
④冬:进一步落实采备养护材料以及预防冬季病害等工作。
3.4协调施工沥青碎石封层
养护人员在检查以往公路路面时,应格外注意接缝位置,在第一时间修补问题区域,并且及时冲洗、清扫存在的杂物,待水分彻底蒸发,表面充分干燥之方可开展改性沥青封层作业,同时保护施工范围结构物。施工阶段,由于沥青罐车温度较高,极易发生漏油问题,此时应搭配放置相应容器对滴出沥青进行接收,防止出现污染、浪费。施工时,应一同布置碎石以及乳化沥青,此时温度较高,只有在温度快速降低时方可展开碾压施工。
结论:总体而言,公路的养护工作并非一项朝夕工程,确保此项工作水平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公路性能。所以,有关人员应当明确小修保养对于公路整体养护的关键意义,随后采用最合适的保养方案,以便为广大民众创设出更加安全的驾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黔豫.分析公路小修保养中路面预防性养护[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03):21-22.
[2]李浩.小修保养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4):239.
[3]王梦薇.小修保养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41(01):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