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农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0年第10期   作者:眭傅翔
[导读]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在能源转型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新一轮能源革命对农网的技术
        摘 要: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背景下,电力行业在能源转型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新一轮能源革命对农网的技术、功能、形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国家农网公司对基建工程建设也提出:农网建设需要实施“质量变革”,全面创新建设管理水平,加强设计、设备、施工等各环节管控;实施“效率变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管控方式、组织体系上优化管理关系,提高管理效能;实施“动力变革”,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推动建设方式转型升级。
关键词:电力物联网;农网工程建设;安全管控
1 农网工程建设面临的内外部新形势
1.1     建设环境成为农网发展的外部制约性条件
在保证规划“落得下”方面,农网项目所在的负荷密集区往往是城郊及重点园区,受地方政府在土地开发、园区规划、环保治理等方面政策因素制约,局部地区农网规划落地困难,造成农网结构薄弱、重点送出断面重载,影响了供电服务与农网安全。在解决项目“送得出”方面,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与多行业大规模集中建设,部分区域线路通道、城区选址布点受限,导致“青征迁”工程量大,群众补偿期望与合理政策标准差距较大,导致建设过程中通道清障普遍受阻严重,直接影响了建设工期和安全管控。在推进过程“建得好”方面,政府管理机构职责调整与监管模式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我们主动适应政府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主动对接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验收方式向企业自主验收的转变,实施组织流程管理创新。
1.2 专业不协同成为农网建设效率的内部制约性因素
在设计可研“行得通”方面,项目前期可研初设深度不足,导致项目建设中的路径、站址变化,增加了手续协调难度与合规性风险,制约了项目建设周期。总体规划滞后与项目储备不足,部分重点断面供电能力“补强工程”建设期较短,“前松后紧”矛盾比较突出。在建设实施“理得顺”方面,还存在发展、建设、生产、营销等专业相互衔接服务不紧密,建设过程组织协调不畅、专业配合滞后等问题,还需大力创新。
        1.3     施工安全管理成为农网监管的制约性问题
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生命财产与经济损失,一是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更是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近年来公司系统发生几起较大基建领域分包人员安全事故,就很典型。建管单位在甲方管控方面,尤其是项目管理人员配备、管理能力不足问题还较突出;施工单位对基建改革12项配套措施执行不彻底,现场项目部组织与作业层班组建设        不实,安全管控效果与实现“自己干”尚有差;工程监理监督履责能力尚待创新。当前农网建设任务处于高位运转,如何强化基建工程建设安全管控能力,在落实安全责任制、转变作业组织方式、加强工人技能培训及现场风险管理上持续发力,显得至关重要。
2 农网工程建设管理主要创新措施
2.1 强化政企联动,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省市县电力发展协调机制,持续改善外部建设环境,保证农网建设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融入政府统一规划管理体系。公司发展部门与地市公司主动对接好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定期参与各级地方政府规划委员会工作并将农网规划纳入市政规划。发挥政府在农网规划“落得下”的决定因素作用,使农网规划与城乡发展规划、园区规划、能源规划等有机融合,共同推进农网规划落地。践行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农网。深化“绿色节能”设计,全面推行“四节一环保”先进设计方案,大幅降低对工程周边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影响。保证环水保专项设计配套,依规完善前置手续审查备案。

推进绿色施工技术,大力采用“机械化、装配式、预制化”技术,保证作业面“少挖方、少砍伐、少占地”,大幅压降现场“湿作业”。强化环水保方案落实,采用“高分遥感普查、无人机详查、移动数据采集”等科技手段,跟踪监督检查环水保专项措施与工程建设期同步执行,实现农网建设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
2.2 优化组织流程,创新专业协同
农网建设是多专业参与的系统工程,建设管理要强化协调组织,保证在项目前期、工程前期、工程建设、总结评价各个阶段的各类设计方案、材料设备、资金、劳动等资源投入,积极构建“扁平化、短链条、高协同”的专业长效新机制,更好服务与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建管单位职责界面,实现工程管理“扁平化”。合理调整省级建设公司与地市公司建管任务,将部分主网工程划归地市公司。充分利用地市公司管理力量,更好发挥属地协调和内部专业协调优势。实行“一口对外”统筹手续办理,提高停电计划、竣工验收、档案移交、费用支出等多环节的工作效率。推进设计可研初设一体化,实现前期管理“短链条”。建立可研初设一体化领导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发展和建设部门协同推进,确保项目前期与工程前期设计成果的无缝过渡。深化设计选址选线协议办理,确保设计重大技术原则的统一性。落实项目可研、核准等项目前期工作节点跟踪,及时掌握“青征迁”等外部政策信息,做实工程前期准备。
2.3 建立招标、储备、配送三阶段保障机制
强化标准物料“优选、可选、限选”三类清单的刚性执行,缩短设备选型环节物料审查时间,最大限度实现物资计划与农网建设里程碑计划紧密结合。打造资源管控、应急联动、监控预警、调度指挥为一体的可视、开放的物资调配信息平台,实现全网资源分级统筹调配,试点在建设管理部门嵌入物资管理班组,更好服务于建设管理的组织协调。综合运用协议库存、供应商寄存、实物和联合储备等多种方式,完善跨项目、跨区域调拨机制,满足各种情况下的农网建设物资供应需求。
2.4 优化前期配套工作流程,适应“放管服”改革
全面加强设计深度与过程配套管理,落实相关自主验收与备案制职责。推行环水保设计与工程本体初步设计同步、环水保工程自验收与本体工程竣工验收同步,避免路径调整与触碰红线。推行林勘设计与本体施工图设计同步,为林地使用、采伐办理争取周期,保证依法开工建设。推行消防设计与本体施工图设计同步,争取专项设计报备审核与建设期同步,落实本体工程投产前消防专项验收责任,实现消防设施和工程本体同步投产。
2.5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本质安全建设
严格落实责任制,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建设单位要履行全面安全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基建改革12项配套措施,做实现场业主管控,压紧压实参建单位主体责任,并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各单位承载力。施工单位要履行施工安全主体责任,转变组织与经营模式,全面执行“作业层班组骨干+核心劳务分包人员”的要求,严格落实参建人员实名制和分包队伍“四统一”管理要求,坚决杜绝违规转包、以包代管。
结束语:
本文结合农网公司基建工程建设实践,分析农网建设内外部管理要求,总结性梳理了构建政企联动的适应举措与强化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环境、人员、设备物资、组织方式、管控技术等生产要素为改进对象,推进管理组织流程优化与专业协同效率创新。当前公司系统在不断深化基建现场作业管控系统应用的基础上,以农网建设数字化为目标,重点推进图纸、设备物资、建设过程管理系统的创新融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在国家农网有限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2019.
[3]汪 兴. “互联网+”模式下农网企业智能化建设与管理[J].电力大数据,2018,21(12):43-46.
[4]王晓波.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网工程智慧工地研究与实践[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7,15(08):3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