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泉高致集》是由北宋时期的郭熙所著,其子郭思总结编述而成,该著作是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在中国山水画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是研究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的山水画创作之法,以求为想要进行山水画创作的读者梳理创作之法。
关键词: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画创作;“三远”;“四法”
一、《林泉高致集》概述
郭熙(约1000-约1090),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州市东)人。郭熙不仅是个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所著的《林泉高致集》共6篇,大部分都是山水画创作有关的方法论,所以研究《林泉高致集》对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及山水画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林泉高致集》中的山水画创作之法
(一)山水画的价值
山水画曾有过追求“烟霞仙圣”的时代,但到了郭溪的时代,主要是为了表现山水画幽情美趣和林泉高致。
所有君子都向往山水,但未必人人都能够隐居于深山,有的人身在朝廷或者别的原因不能忘情于山水,所以只好用山水画来弥补其心愿,这就是山水画之所以能存在的价值,就像宗炳所说的“卧游”。
正因为山水画可以代替真山水来满足君子对林泉的向往之意,所以郭熙要求山水画要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并说:“画凡至此,皆入妙品”。画山水者,一般来说隐逸之士或具有隐逸思想的画家成就会相对高一些。满脑子为了功名利禄的人,是很难画好山水画的。
(二)师法传统和饱游饫看
郭熙认为中国的山水画学习是要要重视传统的,但学习传统应该注意不被传统所束缚。他主张在学习传统时要“不拘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山水画的创作要师法传统,更应该注重的是师法自然,郭熙主张“饱游沃看”、“所听之众多”,对各地山水精心研究。郭熙并且指出了全国各地山水的特征,“莫可穷其要妙”。结论则是“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
(三)山水画的观照和选景
山水画的创作不仅需要师范传统和大自然,还需要美的冲动,有了美的冲动才能激发起创作者强烈的创作欲望。美的冲动便是来源于对山水美的观照,在对山水美的观照过程中,发现山水自身具有的艺术性,从而把握山水的特质和精神。最后,在美的欣赏得到满足后,便“欲夺其造化”,从而进行绘画创作。
如何从繁乱复杂的景象中得到一个有统一、有变化或者有主次之分的山水意境呢?针对这个问题,郭熙提出了“大象”和“大意”的概念。他说:“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行”;“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这是把大自然界中山水创作于画面上所必须把握的规律。在“大象”和“大意”的统帅下,建立有主次、有虚实的完美意境。
(四)“三远”及“四法”
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远的意义,不难理解。山水画的远对于人生境界却有着更大的意义。随着山的远,把人带到远的境界,从而使人被凡俗尘嚣所污染了的心灵,能够得到暂时的清洗和更换。郭思在《林泉高致集》的序言中写道“吐故纳新”,吐故就是把在尘世中沾染的凡俗之气摒弃,纳新就是要借山水灵气的熏陶,从而得到心灵的超脱,进入更高雅的境界,也就是宗炳所说的“澄怀味道”。这也是山水画得以成为仕人喜爱的画科原因之一。
远的飞跃和延伸,进入无的境地,淡的境地,这是庄子的境地,玄学的境地。
所以,山水画的精神也总是和庄子的精神是相通的,在古代优秀的山水画中,总是能见到庄子的精神境界。这也是欣赏研究古代山水画家必须要注意的,不重视庄子精神的影响,对古代优秀山水画的深秘就不可能知之入里。
“三远”即深远高远平远。从山前看山后,谓之深远,从山下而仰山顶,谓之高远,从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古代山水画中,都是平远者居多,具有渐淡渐远的意趣。作画求平淡、自然,平淡是指山水画的境地及人生的境地,而并不是指山水的形相,这也在当时的文人中成为一种常识。这也更符合山林之士的精神境界,也是山水画更成熟的境界。
“四法”就是分解法,潇洒法,体裁法,紧慢法。“四法”的核心是精神专一,“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潇洒法。潇洒同萧萧洒,清丽明朗的意思。体裁法。“体裁”在这里就是指选择完美的山水境界,也能体现出林泉高致。紧慢法。就是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的意思。在画画时,这“四法”,郭熙认为,“凡一境之画,不以大小多少,”都是要用到的,事实也就是如此。“四法”的提出到至今在山水画的绘画创作上仍然适用。
(五)精神的涵摄和修养的积炼
山水画能否达到“林泉高致”,郭熙总结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画家的“所养”扩充扩充的问题。郭熙认为“诵道古人清篇秀句”以及“饱游饫看”都是扩充“所养”的好办法。郭熙还提出了“油然之心生”的问题,算是在张彦远提出“是知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后成”的至深理论之后在理论上的又一大发现。
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很少需要来自利欲的熏染和外界的刺激。正是因为有此生机,才能把人的精神物化到客观对象之中,从而达到物我皆化,物和人的精神融为一体,人的精神得到“宽快”溢出,需要用艺术加以表现,画家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所流露出的艺术品才是他的真情流露,才能看见出他的个人精神和个人品质,也就是呈现出他的个人风格。否则,便是虚伪做作的艺术,不是高超的艺术。真正高超的艺术不是做和作,而是真情感的流露。画家自身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正是其纯真的性情用事。因胸有逸气,需要用画以写,郭熙是少从道家之学,而在其精神中需要山水,但他的天性得之,是经过一番技巧修炼的苦功,并且将其道家之学和技巧皆融于精神之中,方能得之。任何的绘画作品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技巧才能表现出来,郭熙曾说过,用笔,不是被笔用,用墨,不是被墨用。用笔用墨之技法通过练习容易掌握,精神的涵摄和修养的积炼相比较而言更加重要也更加难以达到,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也多次强调。
三、结语
总之,凡是与山水画有关的创作问题,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基本上都有谈到。它是山水画走向成熟后的总结。它不是靠对作品的鉴赏和文献的记载以及个人观想来编述的著作,而主要是靠自己在绘画创作中的体验以及自己为了更好的创作而对前人山水画的学习研究所得来编述的此著作。他对创作前的思想基础和认识方法、创作中的具体技法和意境处理等,以及创作时各个方面的体会更加深刻,也更加实际,为后人的绘画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宋·郭熙.梁燕.林泉高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宋·郭熙.杨无锐.林泉高致[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4]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修订版)[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上卷、下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毕小莉(1993.1—),女,汉族,籍贯:河北保定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