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可促进其睡眠、饮食及如厕等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且可提升其勇于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抗挫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为其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不仅对增强幼儿自信心、责任感有着突出作用,还对其未来生活及发展有深远意义。国内外关于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研究有很多,并且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如今大部分幼儿的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差,对新环境不能很好的适应,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及幼儿教育质量。对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一些课堂教学活动,并实施家园共育,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致力于为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与机会,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
笔者基于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及自身多年的一线幼儿教育经验,发现小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长的过度溺爱,习惯于包办幼儿的日常事务。在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前,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一些家长便自认为孩子什么都做不了,也做不好,便不让孩子去做,久而久之,幼儿便形成依赖心理与习惯,没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第二,家长认为该年龄阶段的幼儿自理能力差是情有可原且很正常的,这种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善,因此并不重视;第三,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引导孩子提高自理能力,甚至于从小便主要由爷爷奶奶看管,而爷爷奶奶这一群体普遍不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理能力的提升;第四,幼儿园班级中的孩子较多,教师无法兼顾所有的孩子,并且因孩子性格的异同,需要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相应的理想效果,但也常常缺乏训练时间与机会。
二、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策略
(一)培养幼儿自理意识,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社会不断发展且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今天,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正是这样,对孩子娇生惯养、溺爱的现象愈演愈烈,许多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但这也侧面反应出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幼儿即使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下学到了一些自理技能,也会在家长包办代替的过程中而逐渐丧失,甚至于懒得主动学,影响幼儿自理能力的提升。对此,幼儿教师要借助幼儿园这一不同生活环境,使幼儿树立自理意识,推动其生活的重大转折[1]。首先,教师应依照《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的要求及目标,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与保育;其次应当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关注幼儿发展整体性,依照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有针对性的制定幼儿自理能力培养计划,最后通过讲故事、唱儿歌谈话等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
(二)创设有利教学环境,引导幼儿自觉掌握自理技能
学生自理技能的提升需要依托良好的环境,因此要想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便要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自觉掌握自理技能。
一方面要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如要让幼儿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意识,我便向幼儿讲了一个“小猪变干净了”的故事,要求幼儿基于故事来画干净的小猪,并将幼儿们的作品作为墙饰,贴在盥洗室的墙壁上,同时在水龙头旁边栓一些干净的肥皂袋,做到定期更换,从而发挥环境对于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环境还能训练幼儿穿衣脱衣的技能,因为笔者在几次工作实践中发现,许多幼儿在午睡时按照我所说的脱衣步骤进行脱衣,却迟迟脱不下,进而影响了幼儿的午休质量。因为教师讲的脱衣步骤只对一般衣物有效,但幼儿由于年龄脚小、思维能力差,不能很好的变通,造成了羁绊。对此,教师可组织“创意脱衣”的小游戏,要求幼儿就自己平时的午睡脱衣技巧进行展示,帮助其他幼儿学习与掌握更多的脱衣技巧,并且在其他幼儿自主脱衣的带领下,许多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也会开始尝试自主穿衣与脱衣。
(三)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对事物的认知也多通过眼睛观察而直接获得,因此若仅凭教师的说教,幼儿是很难有效掌握的。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可除了直观讲解示范外,借助一些事件或场景来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利用的事件或场景是幼儿熟知的生活经验,亦或通过假想而设计出的有趣情节,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游戏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且符合幼儿生长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教学游戏,由此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2]。例如想要教孩子正确吃饭,教师便可先讲一个“教娃娃学习吃饭”的故事,调动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便组织“喂娃娃”的游戏,教师示范吃饭的正确方法,让幼儿观察整个过程并于之后扮演“妈妈”、“爸爸”的角色,进而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产生了吃饭的兴趣,同时掌握正确的吃饭方法。
(四)加强与家长的教学联系,形成家园共育教育机制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依靠教师教育,还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家长是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两者长期协作配合下会产生合力效应。当教师在幼儿园教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后,还需家长在家中引导孩子训练而不断巩固。笔者在小班幼儿刚刚入园时,便在家长会及微信群等途径向家长宣传了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发布了幼儿园的各项制度、生活作息要求及家长教育技巧等内容,告知家长要尽可能的为幼儿创造自主劳动的机会,引导幼儿持之以恒,最终成为一种习惯[3]。另外在班级中,笔者也开展了谁的星星数量多”的评比活动,周期性向家长反映情况,让家长明确孩子在校期间的优点与不足,进而在家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切实提升家园共育效果。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小班时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对其未来发展及身心健康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及家长均重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做好自身工作,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琴.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S1).
[2]王会文.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J].神州,2017,000(030):176-176.
[3]徐翠婷.探究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000(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