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对书画艺术创新的蝴蝶效应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9期   作者:卢宗业
[导读] 目前处于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升级与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书画艺术的创新具有较强的蝴蝶效应。本文将主要探究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对书画艺术创新的蝴蝶效应,从而促使科学技术与书画艺术能够协同发展。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南宁530007 摘要:目前处于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升级与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书画艺术的创新具有较强的蝴蝶效应。本文将主要探究信息化时代,科技进步对书画艺术创新的蝴蝶效应,从而促使科学技术与书画艺术能够协同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科技;书画艺术;蝴蝶效应 〖HJ0.5mm〗〖FL(〗中国画作为将书、画、诗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画作,是我国国粹之一,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我国的书画艺术的创新有“蝴蝶效应”。因为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原动力,能够有效的推动世界文化的交融,促使中国书画艺术能够步入外国友人的眼中,从而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扬出去,促使书画艺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使艺术、文化以及科技之间的多重交叉性与博弈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强化,所以相关艺术研究人员需要积极的将科学技术与书画艺术之间的蝴蝶效应。 一、科技发展与进步和艺术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 艺术设计模式的创新和科学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艺术设计人员对物理结构、数学结构以及事物的形态与结构具有一定的联系,作为设计形式的创新生产的源泉。比如,国内在对奥运场中水立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其中的结构设计与科学模面结构具有一定的关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型的材料被研发出来,给设计的模式创新带来较多的助力[1]。我国在经过第一次的工业技术革命之后,采矿、冶炼等各个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挥,为高层次的建筑物设计的艺术性质提供了较为显著的助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管理学与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课程关键组成的成分,这两类学科和我国文化产业间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就目前我国书画艺术发展的状况来讲,艺术作品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商品化,这就是严重制约我国艺术设计的创新。书画艺术人员自身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书画艺术市场的规则与市场经济的理论在书画设计行业中缺失,制约了书画艺术创新的步伐。 二、科技发展与进步对书画艺术创新产生蝴蝶效应体现 有很多人都会认为书画艺术与科学技术本就是两种概念,没有交叉,甚至会有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论。但是,很多表面上看来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在深入的发掘之后发现其中可能蕴藏着某种联系,也可以说存在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原理就是:南美洲地区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内,蝴蝶煽动两次翅膀在大约两周之后,就可能会在某个区域出现龙卷风。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世界上任何一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都会引发人们思维模式的变化与创新,从而促使书画艺术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与创新,在表面上看来并无直接的关联,但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无形之中能够助力书画艺术的创新。从某一层面上来讲,科学技术的专研作为一门艺术,书画艺术的创作更是一门艺术。经过翻阅历史典籍,不难发现,科学家不但对艺术非常的喜欢,还会直接的对艺术进行创作,很多的科学家自身就是艺术家[2]。有一位美国科学家曾经明确指出:科学家在绘画、文学、诗歌、音乐等各个层面上都有所创造。例如,达芬奇作为科学家与艺术家有两种身份,曾经说过:艺术必须要借助科技的翅膀才可以展翅高飞。美国当代较为杰出的数学史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应用物理学家克莱因曾经指出:数学学科作为无法比拟的宝贵的人类成就之一,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与赏心悦目的价值,比任何一类的文化课程都具有上述特征。就像数学的黄金分割定律一样,被称为古希腊的数学课程中的名著是被称为数学史上最美丽的公式,这也侧面的证实了艺术与数学课程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随着文艺复兴开始,西方国家的理性精神与崇尚科学精神被引入到传统的国内,这个阶段传统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缺乏上述的精神,所以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的书画艺术突破与创新。众所周知,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不管是个体亦或是社会闭关锁国,封闭也就意味着落后,开放才能够进步,只有积极的开放才可以将新的知识内容收纳其中,对有关的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有所成长与进步[3]。 (一)社会科学影响书画艺术的创新 从社会科学层面上来讲,对于我国的书画艺术设计创新,有较深层次的影响。它可以促进国民的传统思维模式由封闭式的转化成开放式的。就宏观层面上来讲,这样开放式思维模式,非常吻合目前世界发展的潮流。目前处于信息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不断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实现了无接触式交流。在目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背景之下,书画艺术已经成为二者相互交叉渗透的衍生物。一代名画师毕加索曾经阐述:画师的职责主要就是用抽象的艺术来显示出科学的真谛,从不一样的角度,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物品与形象进行完美的阐释,这是作为画师的职责。毕加索画师的这一想法,对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性与冲突性进行了直观的展示[4]。更多的画师从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入手,对艺术进行创新能够让书画艺术较好的符合新时代国民审美的需求,还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自然哲学影响书画艺术的创新 从国际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层面上来看 ,能够有效地在国民的、为书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好助力。在文艺复兴阶段,丢勒与达芬奇等伟大的艺术家从数学的原理公式中,提取绘画艺术的灵感,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作为美术创作渗透数学领域的一大创新,能够让画师在较为自由的情景之下进行艺术创作,绘画风格具有较强的统一性[5]。就西方国家绘画艺术不断发展来看,数学学科内容直接影响着书画艺术的创作,促进着书画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聚焦体系作为透视体系内关键的组成成分之一,自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现代化的绘画艺术已然将从自然界内物质的直观描写脱离出来。但是经过数据调查显示,国内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还是依然将聚焦体系内容当做成为书画艺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在锻炼书画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运用聚焦体系。也就是说,哲学学科与自然学科具有的透视体系,严重的影响着书画艺术的表达效果。近代的一些科学技术于清朝末年之后就被传入,到中国清朝末年之后,西方国家的绘画艺术不断的被引入国内,中国艺术与西方的艺术发生了交融与碰撞。文艺复兴之后,透视原理、光学原理以及画面构图结构等各种原理与构图已经广泛地引起了画师的关注[6]。画师对上述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思考,这就体现出话是对科学技术的崇尚,西方画师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实物写生,这样的特点能够有效的培养画师的绘画艺术、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西方的书画艺术传入到国内之后,我国的画师对实物写生有了重点的关注,导致我国的绘画领域出现偏重临摹的现状。 三、中国书画艺术的演变史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处于封闭的状态,只是在自己的领域上对书画艺术进行创新,不能够在大幅度上显著的提升,那么经过文艺复兴与改革开放,西方的科学技术与书画创作理念被不断地引入到国内,促使国内的书画艺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然后就是从洋为中用的书画艺术创作理念转化为中西合璧的书画艺术创作理念。主要就是由毕加索画师的抽象作品转变而来,由于毕加索画师的画作极具现代化的抽象风格,经常会给人带来怪异的感觉。他并不主张运用具体的物象来将现实的物象进行反应,这就导致洋为中用的书画艺术创作理念举步艰难。所以,国内的画师就积极的采取中西合璧的理念,对毕加索画室的艺术创作理念进行进步的创新,从而创作出符合中国理念的画作。 就美学价值层面上来讲,艺术形式并不具备着较为严格的尺度划分。例如,建筑项目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合情性,但是大自然却具有粗犷性,但是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的感受美的体验。就艺术家来讲,随着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社会自然界以及历史题材都可以被大量的运用在书画艺术创作领域上,对书画艺术的题材进行创新。我国著名的画家林风眠、齐白石以及徐悲鸿等人物,都可以作为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创新者与继承者[7]。他们在对传统书画艺术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齐白石大师主要是遵循古为今用的书画艺术原则,作品具有书诗画融为一体的特征;徐悲鸿对西洋画作与中华传统画作的绘画理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构建出新型的画法体系;林风眠则是将意大利的画师郎世宁西洋画艺术绘画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突破。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中国书画艺术都在不断的创新与演变,推动中华书画艺术具有较强的多样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书画艺术具有较强的多元性,任何一个层面上的进步,都能够推动艺术的创新。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极力的推动着书画艺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够将国民的生活方式有所转变,从而艺术设计的对象就会发生了变革,有效的逆推书画艺术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周月麟,刘开云.书画艺术创新呼唤着创立新的审美标准[J].社会科学动态,2019(06):56-62. [2]程惠哲.书画艺术共享与商业开发的创新实践[J].人民论坛,2018(27):118. [3]谷志勇.关于科技进步对书画艺术创新的蝴蝶效应探讨[J].大众文艺,2017(16):137. [4]许怀中. 书画艺术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N]. 福建日报,2014-04-25(011). [5]张丽. 中国书画艺术:传承中寻求创新[N]. 人民政协报,2013-12-02(C01). [6]马守勇.略谈当代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书画,2013(01):67. [7]刘开云.科技进步对书画艺术创新的蝴蝶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6):147-150. 作者简介:卢宗业(1963-),男,壮族,广西南宁市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艺术教育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