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一门对思维活动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将问题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去,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增加数学教学的情趣与活力。所以,在新课改推动下,许多教师都主张创设问题情境,助力数学教学。为此,文章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主题,就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交流和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方向、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体制改革下,问题教学法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那么,如何借助创设问题情境助力小学数学教学呢?
1结合学生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其实就是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来教学。不过,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在应用时不能脱离“为教学服务”的主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找出学生的疑问点、学生不懂的地方,合理创设问题,有目的地去提问,以确保问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于长度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不过他们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不甚了解,对长度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小明明天就要开始小学生活了。在去学校前,妈妈给他量了他的身高、体重,身高83厘米,体重40公斤。到了学校,老师又让大家排队量身高体重,小明发现老师本子上写的自己的身高体重分别是0.83米,40千克。他很纳闷,为什么妈妈量的自己的身高、体重跟学校老师量的身高、体重不同呢?那么,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呢?大家日常都用什么来做长度单位呢?你知道1厘米大概有多长吗?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回答问题。这样抓住疑问点来设问,提问,可以使学生对长度观念有正确的认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2关注问题的指向,强化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在问题驱动下,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通过思考、探究受到启发,习得知识,解决问题。问题提出固然是问题教学的根本,但是让学生思考,才是问题教学的关键。要想确保问题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提问时注意提问的方式,还需要关注问题的指向,考虑问题的暗示性。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大量提出问题、随意抛出问题,想要以量取胜的做法,剔除那些与问题没有关联的因素,巧妙设问,有的放矢地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某市举办了“公园花卉展”的主题活动,这是公园一角的景象。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从图片上一共看到了几种花?每种花的盆数是多少?学生回答3种花(红、黄、紫)及盆数(红色花30盆,黄色花40盆,紫色花30盆)。第一天过后,工人叔叔搬走了10盆黄花和10盆黄花,运来了10盆红花,还剩下多少盆花?每朵花各剩下多少盆?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并说明理由。这样借助多媒体来教学,可以给学生的感官带来直接刺激,也可以过滤到多余的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使学生真正沉浸到学习氛围中去。
3选择生活要素,激活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还不成熟,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时,他们那种传统的教学手法根本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那些直观形象、可知可感的教学方式。生活是一个大教室。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结合生活来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视角去设计问题,结合生活情境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在学习《认识时间》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今天是周日,兰兰与小红约好了吃过饭后9点10分一起在楼下跳绳,但是,等到9点10分,兰兰到楼下时,小红已经等了10分钟了。原来她对闹钟的时针和几点几分不太清楚,所以就定了9点就下楼了。然后,教师出示钟表的图片,让学生看现在是几点几分,并提出问题:在点与点之间一共有几个小格?两个小格之间是几分钟?分钟从9点走到9点10分,要走几个小格?怎样确定几分?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将“认识时间”分为几步来教学:第一步,从9点—9点5分。第二步,从9点20分—9点45分,从9点50分—10,这样结合问题层层设计,精简合理地去教学,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4重视课堂评价,让学生查漏补缺
小学数学虽然教学内容简单,但是许多知识都是基础性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比较单薄,许多时候,他们在理解知识、解决问题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难。在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来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合理设计问题,强化问题的知识性、趣味性。还要兼顾学生的情绪和学习进度,把握好提问的时间。此外,教师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评价,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为了考验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可能会给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包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做题不认真,或者运算顺序错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评价,让学生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指出需要注意的要点。如做题时要认真读题,谨慎解题。在解题时要注意括号的存在,要根据混合运算规律决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得出答案后,要进行验算,找出过失性错误,并在课外时间将错题编成集,经常翻阅,避免再出现此类错误。
综上所述,问题是常用的教学手法,教学情境创设是一门艺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柳岩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9,(29):82-83.
[2]戴永利.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74.
[3]魏秋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