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教育部门对于阅读教学多么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在不同的学段对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外阅读量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如第四学段,就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标》把课外阅读提高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据我进行问卷调查后分析得知,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容乐观,中学生的读书问题正日益成为大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农村 初中生 课外阅读指导
《课标》倡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他曾说过:“我一学期用二分之一的时间教完教材,其余用来阅读教材外的内容。” 为实现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
一、课外阅读的内涵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灵活性和开放性;自主性和合作性;趣味性和专题性。
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但据我所知,农村大部分初中学生并没有进行课外阅读,情况令人担忧。
二、课外阅读的现状
经过我的调查发现,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状况不容乐观。
现状一:学生极少阅读课外书,甚至根本不阅读。
我对我校七—九年级部分学生(90人)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周内累计阅读的时间,83%的学生不到一小时,17%的学生也仅只阅读一小时。他们阅读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我要读”的意识。有的甚至连老师布置阅读的中考必读名著也不读。
现状二:学生阅读无目的、无方向。
从学生的阅读目的来看,80%以上的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随便看看的消遣方式,只有20%左右的学生会把课外阅读与作文联系起来。他们在选择读物时,不带任何目的,只是凭自己的爱好选择书籍。因此,他们多会选择一些漫画、情爱、武打小说及一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怪诞离奇的小说,而会忽略经典名著等读物。
现状三:学生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基本上都是以略读、浏览为主。在统计的数据中,我发现是没有人写读书笔记的,只是大致看完就算。
现状四:家长、学校不重视,怕影响学习成绩。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虽然在中考要考课外阅读,但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外阅读上,是非常不值得,而且没有必要的。他们认为,只要加大力度做一些符合中考题型的阅读题训练,比学生阅读名著经典的效果好得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师生课外阅读的意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接受和积累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知识,能理解、掌握前人的认知成果,丰富青少年头脑中的知识和表象,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积累素材,积淀语言,更重要的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伟大的科学家爱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环境的布置和创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在教室内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类似这些的标语能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培养班级深厚的学习氛围。
2.举办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如果单一地让学生只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慢慢地,学生会对阅读产生厌倦感,因此,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读书活动,我们可以定期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手抄报展评、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极性。
3.与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
联系生活,抓住阅读机遇,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电视了,比如小说《红星照耀中国》、《海底两万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还有动画片式的《西游记》、《蓝猫淘气3000问》等。这些都是学生特别喜爱的。看这些影视作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能和这些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将会更好。
(二)指导学生选择优秀的课外读物。
书籍的类型有很多,很多初中生对课外读物缺乏选择和鉴别能力,导致课外阅读很盲目,阅读质量不高。学生如果进行的是有效的课外阅读,那么对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如果他们阅读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那么,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不容轻视的。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
1.指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的课外读物。
一本好的读物,有助于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心灵,有利于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这类读物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初中的语文课文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外名篇的节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上课时设置悬念,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全部作品。如在上《美猴王》一课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了解了美猴王出世等情节,对孙悟空这一形象有了一定的兴趣。在这节课结束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只是写了美猴王少儿时期的生活,如果大家还想知道石猴称王以后的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的故事,就请回去继续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阅读能力,选择课外读物。
首先,我们结合中考名著阅读篇目、教材后面的必读篇目及《课标》中的推荐篇目,先给学生列出本学期要读的书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让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有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文章颇具时代精神,很有阅读价值,如《小小说》、《意林》、《青年文摘》、《故事会》等。
4.根据学生及学校图书馆实际选择课外读物。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生,家境并不富裕,去书店又太远,因此,要让学生买书籍来阅读是很难操作的。他们只能够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看,我们也根据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书目作为参考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做到有书可读了。
(三)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不同的读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学生获益将会更多。
1.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要学会泛读。泛读就是大略地读。它可以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
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好课外阅读记录,勤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老师可以事先打印好一份课外阅读记录卡,在学生的每一次阅读时,交给学生完成。这份记录卡的内容包括有:(1)概括该读物的主要内容;(2)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生字词;(3)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语句;(4)这份读物给自己的启示,即简单的读后感。学生经过这样的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积累的课外知识可不少,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概括及写作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阅读教学的意义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让课外阅读成为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教师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百度文库.
【3】吴丽英.让学生学会课外阅读,奠定终生学习基石.互联网.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