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落实部编版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目标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作者:罗群
[导读] 我国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工作
        摘要 我国教育事业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工作,传统的基础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因此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并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以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来讲,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大局势,其次突出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保证落实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多种举措;部编版;小学语文;有效性?
        小学时期对学生语文学科的教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对学生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锻炼,帮助学生理解周围事物,以及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基础性的重点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严格制定,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和评估,从而发挥教学目标的引导性和有效性[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实际教学状况,保证这一目标能在具体的实施中完成,最后使整体的语文教学成绩得到提升。本文从多个角度都对教育目标的制定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在具体课堂中发挥作用。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对策分析
        (一)以全面科学为原则
        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教学总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使小学语文的学习成果成为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强进推动力,同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基础性的服务作用。在新标准中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的任务和最基本目的,保证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实现全方面的发展。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包含的内容相对宽阔,不仅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多多促进学生其他能力的养成。在整个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和语文教学工作方面来讲,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是两项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小学阶段又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两个基础性的概念的融合,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越来越被注重[2]。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落实,使学生具备学生独立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同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起到推动作用。虽然语文是相对基础的教学科目,但语文学科同样具备强烈的工具性,对学生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教师“铺好路”就等着学生去走,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终身学习和独立自主的教育理念的。所在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学到方法后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自然而然的拓展更难程度知识的传授。全面科学的原则能够使整个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加严谨,同时更加有效。
        (二)教学目标具有阶梯性
        教学目标的设定期限不能过长,同时也要具有阶梯性。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积累,是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有阶段性,保证学生的稳步上升。从小学整体阶段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应该按照不同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也就是本节所突出的重点——教学目标阶段性。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学生识字、学会阅读、学会习作、进行口语交际和综合性的语文知识学习。

前几点就是最基础的语文教学,最后一点综合性语文学习包括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实际应用。综合性教学目标在部编版得语文教材中得以体现,在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后语文园地部分中提出:让学生自行收集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传统节日背后一般蕴涵着某种文化精神,学生在主动搜取资料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使命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蕴涵的精神,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对于这一方面的设计非常合理,每一个单元都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机会,并且每个单元的目标层层递进,符合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以保证目标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3]。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对策分析
        (一)突出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是对学生的基础性教学,但整体的教学内容上依然存在着重点和难点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对难点和重点有清晰的认识和牢固的掌握,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主次分明,使重点得以突出。对于重点内容的教学,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清晰的解释和说明,确保在学生听懂的前提下在继续完成其他的教学安排,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得方式加强重点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对于难点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使难点内容分散,一方面保证学生对难点知识的良好接收,一方面也使学习过程相对轻松一点,防止学生出现倦怠现象,影像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语文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能力建设的初级阶段,教师启到了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启蒙作用,很多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以此阶段为基础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应该还遵循传统守旧的方式,要勇于创新,探索有效教学的新办法。通过新办法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兴趣,优化学习体验。在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知晓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占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体现出来的形象是辅助的参与者。同时,当前的教育技术水平是相对发达的,高科技的教学设备层出不穷,教师可以很好的两它们利用,融入到新型的教学方式中。
总结 本文对有效性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述,在以上文章中可以了解到语文教学目标在整个语文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就犹如小学语文教学的指路明灯,为教师缕清了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向。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秉持着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总局势和教育总纲领。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部编版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能够突出讲授重点,更好的造成教学目标,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瑞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A].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C].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2017:10.?
[2]孙伟丽.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193-194.?
[3]房祝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