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舒慜豪
[导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现状,挖掘质量体系、质量评价与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提出科学有效的质标管理有效措施,力求通过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健全质量评价框架、提高人员职业素养等方式,促进现场质量管理朝着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上海建浩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30
        摘要:本文立足于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现状,挖掘质量体系、质量评价与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提出科学有效的质标管理有效措施,力求通过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健全质量评价框架、提高人员职业素养等方式,促进现场质量管理朝着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
        引言: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之下,各级建设部门对工程质量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针对常见质量通病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是,部分工程的质量问题仍然存在,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应重视施工工地的质量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人员素质的培养,力求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的目标。
        1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现状
        1.1质量体系不完善
        在工程现场质量监管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质量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如若施工现场各项质量管理制度未能严格的把控落实,便会使一些管理者有机可乘,借助职位便利谋取私利;另一方面,施工人员因质量意识淡薄,法制观念落后,导致施工中存在违规操作,未严格按照施工规定作业,甚至盲目施工,导致材料用量难以符合标准要求,影响最终整体工程的验收结果,由此引发一系列纠纷与事故。此外,因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施工现场检验工作没有切实依据,忽视施工误差的校正,甚至在验收中作假,导致验收工程与实际工程质量不符。
        1.2质量评价缺乏依据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筑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监管,但由于当前缺乏质量评价依据,对于竣工的工程无法严格审查其质量,确保其质量达标后再验收。对此,应积极完善相关质量评价依据,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工程禁止审批,以此来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
        1.3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一线技术人员水平与建筑工程质量息息相关,当前建筑行业发展急需技术型人才支持。但是,部分小型施工单位为了节约劳动力资本,聘请一些工作经验较少、技能水平低下的工人进场作业,很少对其开展岗前技能培训,这些工人虽然作业速度较快,但在技术与职业素养方面不高,难以满足当前建筑企业的技术型人才要求,致使施工队伍的业务能力混杂,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工程进度与质量更是无法切实保障[1]。
        2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措施
        以上海阳锐投资有限公司的前滩43-01地块工程为例,该项目属于上海市重点项目之一,总用地面积6511.6m2,总建筑面积约21807.25m2,主要建设范围为办公中心、消防综合楼及消防训练塔、门卫,其中办公中心主体为钢框架,该项目的办公楼与消防站中存在较多机电分包,对现场标高的要求十分严格,地下车库与室内吊顶中有大量管线,为现场质量管理带来较大难度,管理标准化措施如下。
        2.1完善质量控制体系
        在管理标准化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当地建筑部门制定的工程评价要点要求,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并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障各项要求在施工中充分符合;二是积极引入“四新”技术,将先进的企业工法与技术成果应用到施工作业中,使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三是针对工程质量中的技术难点、常见通病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技术攻关。在该项工程中,针对管线众多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各相关施工单位可组织开展协调会议,各参建单位及时按照甲方要求提交BIM,尤其是办公楼与地下车库中的管线施工,更要在BIM模型的基础上开展;坚持小管让小管、有压让无压的原则,使质量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并重视对预埋管线的检查,对套管、预埋件位置、数量等进行符合,对于必须明管安装的,可使明装管道顺着墙面敷设,与墙面平行,并对二者间的距离进行检查,确保施工与设计规定相符后,才可开展后续工程施工。只有这样,才可使各项施工节点得到切实把握,使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标准化管理的支持下,使该项目能够一次性通过合格验收。
        2.2健全质量评价框架
        该框架中主要包括六项基础评价模块,涉及到机构、分包、施工、技术、验收与材料等方面,下设23项评价要求与65项评分依据。在该项工程开展中,为了精准解读质标工作要义,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制定具体的分值标准。
        (1)自主完善。在质标检查评价中,如若项目与规定不符情况,当相同类型不符合项首次发生,且没有对结构安全、功能性产生严重破坏时,可督促现场责任主体对其进行自主完善,评价不扣分。通过该项规则的实施,可充分体现出质标评价的弹性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责任主体提供自我管控的机会,还可激发其自我完善和提升的积极性;对于屡次发生的情况,可导致该项目评价不合格,并对责任主体给予严重警告;
        (2)权重平移。在月度评价期间,应重点对现场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动态评价,由于质标工作无法面面俱到,对于未涉及的评价项目当月可不计分,项目权重采用百分制计算方式,将分值分配到其他评价项目之中公式如下:
 
        式中,A代表的是当月评价分;B代表的是当月实得分;C代表的是当月未评价项目应得分。此种方式不但可有效解决实际得分问题,还可强化现场动态管理。通过降低静态管理活动的方式评价得分权值,促进现场管理资源朝着动态管理的方向发展;
        (3)成因追溯。质标评价的主要目标在于寻找现场管理中的质量缺陷,并对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识别和消除,避免同类问题的反复出现,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提高工程整体质量水平。在项目实施中,应对质量问题的成因追本溯源,并定期归纳总结,传递到网络平台上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可对整体工程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初步量化评价,具有较强的事前预警的辅助功能[2]。
        2.3提高人员职业素养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企业管理者应重视日常巡查,建立成熟可行的质量体系,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检查,对实体质量问题进行严格治理,促进工程质量的显著提升。此外,还应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养,在正式开工之前对工程相关管理者、施工者进行培训,并定期带领人员到示范区参观学习,挖掘和整理成熟高效的管理方案,与自身工程实际相结合,促进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在本工程与地区的全面开展。施工人员技能与素质培养方面,除现场观摩学习之外,还可通过开展培训教育活动的方式,丰富理论知识积累,坚持安全至上原则,形成质量与责任观念,并制定考核机制与奖惩措施,以此激发施工人员的积极性,督促其能够严格按照施工工序科学作业,进而提高整体质量标准化水平,使工程能够顺利竣工验收。对于管理人员,还应培养其信息素养,将质量管理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操作,对现场远程监控与指导,做好各个环节的风险预警工作,可使质标工作的现场管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3]。
        结论:综上所述,在工程现场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健全质量评价框架、提高人员职业素养等方式,实现质标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还可发挥示范工程作用,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等,提高整体现场管理水平,使工程质量得到切实保障,促进建筑行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峰,张烨.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探索和实践[J].工程质量,2018(10).
        [2]张艳.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标准化,2019,000(010):157-158.
        [3]周峰,张烨.建筑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标准化的探索和实践[J].工程质量,2019,035(010):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