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是价值观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感恩励志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引导学生构建感恩回报的思维理念。本文以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为研究目标,对于在这样的课堂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具体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感恩励志教育;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教学
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育的核心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也要围绕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来开展,要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格塑造。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励志教育,对于落实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和人格塑造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了解了重要性的同时,具体如何在课堂上保证课堂效率的同时,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也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由此可见,就这个教学的开展方法进行探讨,是当下极具现实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感恩励志教育的定义内涵
感恩励志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包含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两个方面,主要的教育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感恩即对他人的帮助产生感激之心,并在实际行动中予以回报。感恩教育即通过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受教育者能够产生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意识和态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掌握感恩的方法[1]。励志即奋发上进,励志教育即让受教育者认识到奋发上进的重要性,并逐渐学会并做到立下志向、在某一方面集中精力奋发[2]。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一个个体对于他人和社会有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会激励这个个体奋发上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回报他人和社会。而一个个体有励志的心智和能力,则能够克服自私和懒惰,去认真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真正做到感恩。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一)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的可行性 感恩励志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教育内容,而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一些古诗词、传统民间故事、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文学作品的课文,这些课文本身就可以作为感恩励志教育的教学素材,而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结合课文延伸开展以下感恩励志教育,不需要占用很多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时间,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是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的。
(二)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核心素养中包含责任担当,而感恩教育能够让小学生感知自身与他人、自身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感恩回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格。目前,我国小学生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中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系统的感恩教育,因此需要学校来进行补充。与此同时,小学生核心素养中包含健康生活、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内在意志力以及持续不断的实际努力。而励志教育则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小学生成为有目标、并真正付出行动去实现目标的个体。由此可见,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对于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意识、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社会性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观察生活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想要提升学生的感恩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而观察生活就是提升这种感知能力重要方式。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去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掘励志故事,并通过生活的小事来传递正确的是非观念和感恩观念,引导小学生去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不仅能够起到感恩励志教育的作用,还能够引导小学生通过观察和体会生活来积累写作素材和获取写作灵感,不仅没有耽误课堂教学的时间,反而起到了促进作用。以《古人谈读书》这一课为例,课文中的文言文虽然都不长,且讲的道理也非常经典,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生涩,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经历,或者观察同学读书,讲一些自己观察的事例。例如,向学生提问:哪些同学有读书时“心不在此”的经历?学生通过回忆自己或者身边通过的经历,从而体会到读书“三到”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做事必须要认真刻苦、集中精力才能有成效,这样一来,不仅达到了励志教育的效果,还加深了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二)通过情感体验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感恩励志教育需要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内在情感来实现,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与其他人和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感恩励志教育除了归属于德育,还被视为是一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情感体验,将感恩励志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真情实感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在内心产生触动,对于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感化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同理心,激发学生的奋进心[3]。以《慈母情深》为例,该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现如今的小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有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看一些那个时代的视频,并对当时的收入和物价进行讲解,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一元五角在当时是什么概念,从而带动学生的情感,真正理解课文中母亲的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为自己付出操心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父母的感恩之心。
(三)通过户外课堂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除了在教室内展开感恩励志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搬到户外,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展开感恩励志教育。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现实场景中,通过实地现实场景来提升教育效果,这也是让学生将感恩和励志从感知转化成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学生仅仅通过理论来接受感恩和励志教育,如果没有去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将学习到的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那就容易产生知行分离的问题,导致一些学生知道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公益宣传活动,以此来让学生与更多的陌生人交流,掌握与他人交流互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如当他人礼貌的询问问题时,学生应该如何对他人非常自然地回应礼貌用语。经历一些实践活动以后,学生会认识到真正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做到感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习惯。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内容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除了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同时还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是具有可行性的,且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够采用较有效开展方法,不仅不会降低教学效率,缩短语文知识和学习技能的课堂教学时间,还能够与其形成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在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的同时促进语文知识的积累,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开设户外课堂等具体方法开展感恩励志教育。
参考文献:
[1]饶宝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语文建设. 2015(29):44-45.
[2]张仲林.摭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J].甘肃教育. 2016(01):107.
[3]蒋丽艳.让感恩之花开遍校园——浅谈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论坛. 2019(10):91-92.
作者简介:杨艳,女,1977年4月,民族:汉族,籍贯:海南省东方市人,学历:本科,职称: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