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将生活化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已然成为必然趋势。鉴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于小学生而言枯燥无味,且难以自主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对生活化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研究,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基于此,笔者就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与感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番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导入;情境;作业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人为地割裂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体价值的发挥以及能力素养的提升都是十分不利的。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结构,通过采取生活化导入方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及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等多重有效手段,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对新知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以便在最大限度上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一、采取生活化导入方式
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节,课堂导入设计得是否成功不仅在极大程度上关乎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而且还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场景切入新课教学,以迅速激活课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进而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学习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
以“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为激活数学教学活力,我并没有在一上课就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是先在导入环节拿出一个苹果,并对学生说道:“现在老师想将这个苹果分给四位同学,怎样分才公平?”之后,我演示了不平均的分法,并询问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平均分。之后,我继续问道:“如果要平均分,每个同学能分到多少呢?”学生答道:“四分之一。”于是,我运用多媒体呈现了教材中的插图,并顺势引出了新课:“在生活中,当我们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地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究分数的意义。”如此导入,既激活了数学教学活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契机巧设情境,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有机融合,以使学生在体会数学学习之趣的同时,切实感受数学学科的价值所在,从而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采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再现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迁移做好准备。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相关情景图,并对学生说道:“某厂家要给学校制作1000把椅子,椅面是梯形的,已知上底80厘米,下底120厘米,高70厘米。要想计算出1000把椅子的价钱和用料,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学生答道:“椅面的面积。”于是,我继续问道:“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在学生表达了各自的想法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共同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此,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仅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而非唯一渠道,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也不应被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里,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之外,还应通过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来拓展数学教学外延,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获取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教学完“折线统计图”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本学期的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进行统计,并将得到的数据借助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再结合统计图分析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情况,考虑今后应如何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此外,学生也可每天关注晚7:30的天气预报,记录一周内当地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制成折线统计图,并预测下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会是多少。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且还拓宽了数学教学的外延,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将生活化理念有效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既可以从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教师应做到立足于教材,取材于生活,不遗余力地对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进而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运用[J].学周刊,2018(01):128-129.
[2]李家坤.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7(2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