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毛丰
[导读] 作为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中学思想品德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就成为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提升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与建议,旨在希望通过本文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毛丰    贵州省兴仁市回龙镇纳壁中学
【摘要】作为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能动性,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中学思想品德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就成为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提升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与建议,旨在希望通过本文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081-01

        思想品德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坏,往往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有效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模式,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也关系到整体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想保障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关键所在。
        一、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层次性
        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评定指标,层次性是课堂提问必备的基本原则,其能够使得问题本身变得更为生动、多样、丰富,使得学生始终跟随教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广大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来说,针对问题层次性的设计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分析,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地循序渐进,通过问题层次的逐步深入,全面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参考学生认知能力与知识体系,使得整体问题的结构更为科学,避免因为开始难度过高引发学生丧失兴趣的现象。除此之外,课堂所进行的提问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实到提问策略中来。
        (二)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只有充分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开展,才能有效保障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来说,要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教师单纯的提问、讲解显然是不足的,还需要主动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使得整个提问过程实现双方的有效互动。提问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具备独立自主的发言权,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思维能力。如此,学生也才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真正从传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全面转变。
        二、 提升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与建议
        (一)设疑导学,调动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教学初始阶段,学生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良好的设疑导入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设疑导学,问题的设计需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通过疑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去探究问题。



        (二)频率调控,提升提问质量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提问的频率往往也会对学生能动性与教学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离不开师生之间默契的问答,而这种默契的问答主要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提问频率之上的。倘若提问的频率过高,学生在整堂课都处在疲于应答的状态,思考时间严重不足,显然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倘若提问频率较低,则使得整堂课处在教师全程灌输状态,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严重制约学生的主体性。   
        (三)难度掌控,重视提问价值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提问必须高度重视价值,通过难度的掌控,才能够基于提问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提问价值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部分课堂中表面看似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极为热闹,但实质上当中诸多问题都不理想,本身不具备思考的价值,导致课堂流于表面形式。而要想掌控提问的价值,就必须要针对难度进行有效的掌控,使得提问难度能够有效符合学生基础能力与认知特征,才能够保障提问的价值。
        (四)科学评价,激发学生能动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提问有效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真正给予每个学生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评价的重视不足,仅仅是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进行判断,导致学生的能动性受到制约。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同时给予充分的鼓励,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具体来说,只要学生的回答是通过自身谨慎、独立思考之后得出的,无论对错教师均需要进行鼓励。与此同时,因为各个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其本身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出问题的方法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教师需要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进行分析,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去换位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比如,针对存在另辟蹊径、独到见解的回答,教师均需要在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针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而针对部分思维存在偏差的答案,教师在鼓励的同时,还需要通过旁敲侧击去纠正学生的错误,以此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三、 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有效提问的核心在于学生,只有充分围绕学生所进行的提问设计,才是真正的有效提问。对广大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来说,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充分遵守层次性、主体性的基础之上,通过设疑导学、频率调控、难度掌控以及科学评价,使得提问真正围绕学生实际情况、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目标来开展,全面保障提问的有效性,使得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真正为中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培明.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提问有效“问点”的选择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12):22+24.
[2]敬德坤.怎样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110.
[3]王瑾.发掘课堂提问潜力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关于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3):104-107.
[4]林官鳴.思想品德课“有效提问”的现状与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