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发表时间:2020/8/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邵瑞芳
[导读] 摘要:小麦在我国是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较为广泛,并且有着较为成熟的种植技术,并能收获良好产量。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镇政府  山东德州  251108
        摘要:小麦在我国是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较为广泛,并且有着较为成熟的种植技术,并能收获良好产量。但是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还是会有各类病虫害对其生长造成威胁,影响其质量和产量,因此需要重视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而目前一些农民在种植小麦时采用了一些病虫害防治方法,但是没有获得良好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提出综合防治小麦重大病虫害的技术体系,从种植小麦机生长的各个时期分析如何防治病虫害,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病虫害会对小麦优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小麦有几十种比较常见的病虫害,如果小麦遭受病虫害,将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影响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在对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止过程中,需要有效规划小麦生长和种植每一时期的病虫害防治计划,采取更有效的技术来治理病虫害,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治小麦重大病虫害技术与体系,以此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其最终收获的经济效益,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一、制定防治计划
        在播种小麦之前,应该对病虫害流行状况进行充分掌握,并有效制定防控预案和储备防治物资。
        (一)选择优良品种
        结合防治病虫害的要求,合理制定播种计划,选用通过审核,并且符合地区种植情况的优良品种,此外,要将调运工作做好。
        (二)储备防治物资
        结合防治计划,准备充足的农药和器械,应该保证农药的高效、低残留以及低毒,并检修用药器械。
        (三)提升农民防治水平
        将技术培训工作做好,宣传和应用识别病虫害技术、操作药械规程以及防治病虫害理论等知识,将农民防治小麦病虫害水平提高。
        二、小麦播种期
        (一)耕作整地
        这一工作目的是将麦田耕层厚度增加,协调土壤之中的肥、水、气以及热等状况,保持合理的土壤松紧度,提升其保水及保肥能力,地面更加平整,与种植小麦的要求相符,为全苗、壮苗和植株打下良好生长条件[1]。
        (二)合理播种
        播种期间应重视品种特性,指的是分蘖力、分蘖成穗率和亩穗数的数值;还要重视播种期早晚和土壤肥力水平。在有合理的土壤墒情时,品种有较强的分蘖力与成穗率,适合在土壤肥力高的条件下种植,当苗宜稀时,需要少量播种。中肥地力应合理增加基本苗;而晚播小麦需合理增加基本苗。
        (三)科学施肥
        结合小麦需肥量要求、产量要求、品种特性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等等,明确施肥期、数量、种类、比例以及方式,避免浪费肥料,将肥料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四)合理处理种子
        有效处理小麦种子,可以避免土传病害,对地下害虫进行防治,有助于培育壮苗。小麦会受到跨区作业以及秸秆还田等因素影响,发生种(土)传病害种类增加、并且更加严重,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秋播小麦生产安全性。

播种小麦之前,需要认识到处理秋播小麦种子药剂的重要性,处理种子药剂能够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将麦苗质量提高,最终增加小麦产量。结合种植土地小麦发生土传病害、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特点,选择通过试验示范、效果好、安全性强的药剂。控制用药剂量来处理种子。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混发区可使用20mL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搅拌180ml水或是10kg包衣麦种等。
        三、合理轮作,应用套复种技术
        小麦、蔬菜以及水稻轮作,能够对地下害虫有效进行控制,减少土传病害发生。棉花和小麦作物套作,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蚜虫天敌,以此治理蚜虫。
        四、病虫害防治预测
        在越冬期对病虫害基数进行普查,做好预测越冬期病虫害防治重点,预测病虫害未来发生趋势。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麦田套种棉花等作物,对田间杂草进行及时清理,这能够对蚜虫携带并传播病毒的虫源加以控制。优化种植技术,合理开展灌溉、苗期镇压、中耕除草、追肥等工作,推动小麦进一步生长,对发生的病虫害进行控制。
        五、小麦返青拨节期
        在这一阶段需要做好病虫害系统测报工作,将适期防治工作有效落实,施加小麦拔节肥。根据小麦品种、气候以及生态因子等因素对病虫害流行趋势进行详细分析,以此来支持综合防治病虫害工作开展。除此之外,为做好早期测报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在小麦的返青拔节阶段,小麦苗情以及墒情会开始升级,加大田间郁闭,这时很容易发生纹枯病,可通过清沟理墒、防除杂草、降低湿度、合理施加返青接力肥等农业防治措施来治理,以此促进麦苗生长。也可采用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重视适期防治,在3月中旬使用药剂来防治病株率超过5%的田块;可以选择戊唑醇、井冈霉素以及己唑醇等单剂与复配剂进行防治;在早晨露水未干和傍晚对麦苗基部施加药剂;对于病虫害严重的位置,结束第一次防治后,间隔7d左右进行第二次防治。除此之外,对于一些有较多麦蜘蛛虫的田块,叶片极易出现危害病斑,这时可使用阿维菌素以及哒螨酮等药剂进行喷雾治理[2]。
        六、小麦抽穗扬花期
        (一)加强监测预警
        在这一时期,应该系统监测赤霉病、蚜虫和白粉病等病虫害,合理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准确掌握小麦生育进程以及抽穗扬花适期,以便有效开展后期工作。
        (二)科学防控
        主要的防治策略是预防为主、并主动出击,使用适期防治、农药和化肥混合喷洒及一喷三防等措施,在小麦扬花初期第一次用药,间隔5d左右进行第二次防治。在小麦扬花期如果出现降雨情况,应在雨隙或者是在雨前施药,如果药后6h内下雨应该补治。结合病虫种类与抗药性,对用药品种进行合理安排,使用氰烯菌酯、多菌灵等单剂、咪鲜胺混合戊唑醇进行应用,也可使用复配剂,防治赤霉病中使用多单一菌灵情况叫停,重视交替用药。需要将防治白粉病和蚜虫统筹做好,白粉病防治可与烯唑醇和戊唑醇等结合施用;蚜虫防治方面可以使用吡虫啉、吡蚜酮以及氯氰菊酯等药剂,保证药量及水量充足;可使用静电喷雾以及自走式喷杆喷雾药械进行均匀喷洒,亩用水量大约20kg,施药可与叶面肥结合,增加小麦粒种。
        结束语
        综合防治小麦病虫害,能够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制定有效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于小麦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此需要在小麦种植和生长各个时期加强防治,采用合理技术,保证小麦不受病虫害侵扰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吴政春.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3):217-218.
        [2]李艳丽.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与综合防治技术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20(01):184-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