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程一次质量事故的处理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第8期   作者:王先传
[导读] 本次质量事故的原因分析,处理方案的制定、审核、审批,

        摘要:本次质量事故的原因分析,处理方案的制定、审核、审批,实施的过程,处理完成后责任单位及人员处理
        关键词:框架柱  支撑  观测  处理
一、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建筑面积87021 m2,其中地上6层,65105 m2,地下一层,21916m2,檐口高度18.3m,总高度21.9m。框剪结构,抗震设防烈度7度,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抗震设防为标准设防类,结构设防使用年限均为50年;楼面结构及柱砼均采用C30级。?
二、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某单体顶层结构模板拆除(龄期17天,平均气温19℃,养护条件一般)后,发现靠近端部一KZ在中间梁(梁底相对楼面标高2.200)以下部位外观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砼中的砂浆与粗骨料离析,该柱下部外层剥离后发现内部存在孔洞现象。现场回弹推算强度(约C15)达不到设计要求(C30)。为此,项目监理部立即召集专题会。要求:1、将顶层所有KZ进行回弹,判定强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2、分析造成质量事故的原因;3、制定处理方案,经公司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报监理机构及建设方同意,实施加固或处理。针对要求落实如下:1、对顶层所有KZ进行了回弹,判定强度均能达到设计要求;2、将此KZ表层凿除后发现存在砂浆、碎石夹层。经查阅相关施工记录和问询相关施工管理人员及班组,此柱是本次浇筑时的第一根柱,商砼公司将润滑泵管的离析砼直接浇筑进柱内,导致此柱存在砂浆、碎石夹层及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3、为保证工程质量,经相关专家及监理、业主(建设方)等单位同意,决定采用托梁换柱的方法;4、认定此次事故主要责任在商砼公司,施工项目部负有管理责任。
三、框架柱施工处理方案
    托梁换柱施工方法是应用建筑物整体平移、顶升、托换等施工技术原理,结合单位建筑工程KZ质量事故处理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操作可行性较强的施工处理方法;经集团公司专家论证认为适合本次质量事故的处理,具有经济合理、操作可行、处理迅速、不影响主体结构安全的优点。
3.1 支撑的设计及方法
        按照既定的方案思路,根据“托梁换柱”时屋面结构荷载(主要是恒荷载)的传递路线和变化情况,应纳入计算范围的荷载范围为:需要处理换柱的位置下面一层结构和顶层及屋面结构的竖向承载力,再选择所需支架体系及计算支撑的范围、数量和富余系数,周密考虑,确保此次质量事故处理的万无一失。
(1)托梁换柱的支撑,经过选择比较,采用钢管(∮48,壁厚≥3.0)+扣件(直角、旋转、对接扣件)+U型可调托的支撑体系,。
(2)把需要凿除的KZ周围与之相连的梁均采用钢管扣件支撑体系支撑至梁的中心处,立杆沿着梁纵向方向间距600mm,两排立杆宽度内径为梁宽,以保证紧贴梁构件;接近柱的梁跨1/3处均采用顶撑,在梁的下口再另行增加一道U型可调托钢管支撑。水平联系杆@1000设置一道(支架总高度约2200,即设置3道水平联系杆),距离楼面200设置扫地杆;小横杆间距按照立杆横向间距设置(600),且在每层水平联系杆处均要设置;梁底的两排立杆立面均设置450剪刀撑,剪刀撑与立杆用旋转扣件连接,由于长度不超过6m,中间不需要设置接头;为保证整个钢管扣件可调托支撑体系的稳定性,该框架柱周围各梁底支架均设置水平联系杆,具体位置同上面要求,以加强各个方向的梁底支架的整体稳定性。
(3)在实施前,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所有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明确各自职责和各工种的技术要求,并选择有经验和责任心架子工负责支撑作业。KZ周边各向框架梁的第一根支撑,其位置从柱边至支撑的净距为30-40cm,若留得太大,则直接影响支撑体系的有效支撑力,若留得太小,则限制了现场作业的空间,不利于施工操作;整个支撑体系完成后,对照经审批通过的处理方案,经项目部检查确保稳固后,报项目监理机构复查。复查符合要求后,方能开始剔凿KZ。


3.2 凿柱的方法
        具备条件后准备开始剔凿KZ前,在距离柱边30-50cm水平方向的框架梁下面安设千分表,用以观察该柱剔凿作业过程中原有框架梁结构的变形情况、反弹或者下垂的准确数据,并将相关数据及时反馈到项目部和监理机构及建设方相关人员;换柱施工过程中派专人负责观察,监理人员应有专人旁站监督,并记录有关数据,时刻掌握各项变化情况。该柱砼的剔凿应先从KZ顶端距离与之相连的框架梁底20-30cm处开始,以利于后期的剔凿修补;先用钢钎和手锤将该KZ砼在上方凿穿凿断,再从上而下将换柱的砼全部凿脱,上部KZ下口应在宽面一侧作450斜向坡口,内低外高,类似榫形,以利于后期砼浇捣密实;在剔凿整个KZ砼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监理机构旁站人员必须在现场指挥监督,防止出现突发事件。
3.3 浇筑砼前的检验
        在原存在问题的KZ砼全部凿脱后,施工班组及时将剔凿下来的砼碎块、砂浆块等杂物等清理干净,用钢丝刷将柱内纵向钢筋及箍筋清理干净;现场检查KZ纵向钢筋及箍筋的损伤情况,及时安排钢筋班组调直纵向主筋,更换所有箍筋;若纵向主筋在开凿混凝土时受到损伤,应及时请设计人员提出补筋加强方案并进行处理,然后经业主、设计、监理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检验,并办理隐蔽验收手续。在新浇筑砼前,用高压水将换柱上下新旧砼结合处冲洗干净。
3.4安装柱模板与浇筑混凝土的方法
        该KZ模板安装时,在其顶部宽面一侧预留一缺口,宽度同该侧框架柱宽度,考虑到该KZ需要换柱的高度不大(2200),中部不需要再开一缺口;在上部模板缺口处安装漏斗状斜槽,以利于KZ砼浇筑;浇筑前应认真做好砼配合比设计,要求碎石粒径5-40mm,砼强度等级采用C40,在此批次商砼中掺加加一定比例的微膨胀剂;浇筑KZ砼时采用插入式震捣器进行振捣,底部刚开始浇筑时先倒入部分同配比的砂浆以防止柱底出现砼离析、蜂窝、麻面、孔洞等质量通病;KZ模板上半部分的对拉螺栓应先适度调松,待砼灌满后,再将其拧紧,以强压方法来提高砼密实度;柱顶端20-30cm部位应待下部砼初凝后进行,以保证新旧砼粘合紧密无收缩。
        当砼浇筑至略低于浇筑口时,在节点处安装定制好的喇叭口,高出梁底15-20cm并成45°夹角,浇筑砼至喇叭口顶部;当达到一定强度时进行拆除喇叭口模板,此时请注意,拆模稍早一些,混凝土强度不高,喇叭口处混凝土较容易剔凿;框架柱柱模板拆除5-7天后,实测KZ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C30)的70%以上时,将喇叭口处砼剔凿找平,然后用花锤仔细剔凿找平至梁底。
3.5 砼的养护
        KZ模板拆除后立即采用塑料薄膜包裹柱面并湿水或直接淋水养护,不少于7天。在KZ砼浇筑完成14天后用进行现场检测,以检验换柱的混凝土是否达到设计要求;若未达到则需要继续采用塑料薄膜包裹柱面并湿水保养,直到该KZ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100%以后方能拆除整个支撑体系。
3.6 支架的拆除
??支架的拆除是十分关键的最后一步,必须自上而下地进行拆除,小心地对称逐步卸载的方法,待荷载完全平稳地转移到托梁上。先将柱周围的顶杆调节丝适当回松,不要完全放松,依次逐根对称地松动调节丝,然后观察,此时要非常精密地观测沉降和位移;当丝杆全部松动后,留最大不超过3mm的间隙继续观测,确认完全稳定后,再拆除支架。经过施工处理前、施工中、拆除后全过程观测,沉降量在允许范围内。
四、质量问题责任处理意见
1、根据建设方与施工方签署的质量管理处罚规定,对施工项目部处以罚款,该款从当期工程款中扣除,工期不予顺延,同时做好事故处理后相关工作。
2、施工项目部对此次质量事故主要责任方商砼公司未按照合同及操作规程执行,向商砼公司索赔,并得到商砼公司的认可;对项目部相关管理人员分别进行处罚,从各自工资中扣除。
五、预防措施
        严格落实浇筑砼时两级看护制度,即项目级和施工班组级,同时项目监理部落实好关键工序旁站制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