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其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起来。 而房屋建筑的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成为建筑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其作用不仅是能够促进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进步,还是增强自身社会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目前许多建筑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不断对施工技术和现场的施工管理方式进行研究和革新,本文将针对这两方面的措施进行严密地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
1建筑工程主要的施工技术
1.1工程排水技术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排水极为关键。建筑工程排水可以分成两类 :地表排水和坡内排水,其中地表排水的整体适用性较强。在排水工作的实际开展中,首先在滑体外部设置好截水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地表上的水流入到滑坡之中。而坡内排水基于自然沟谷进行排放,避免坡面形成积水侵蚀的现象。这两种措施都能够有效降低坡内的整体水位,使得滑坡所受到的水荷载明显降低,大大增强了建筑工程的稳定性。
1.2地基处理技术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地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地上建筑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随着当前社会公众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要求逐步提高,地基的重要意义尤为凸显。在建筑工程实际开展当中,由于工程选址位置的地基复杂多样,一旦无法满足工程建设实际需求,势必需要采取人工方式对其进行改良和加固,以确保地基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因此,地基处理技术也是现代建筑工程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建筑工程开展期间对于地基所采取的施工技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夯法,强夯法是地基处理技术的常见手段之一,通过机械设备作为依托,对地基土进行反复打击,以排除地基土内部空隙和水分,确保地基坚实可靠,相比于其他处理技术来说,强夯法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并且施工操作也比较简单方便。②地基预压技术,地基预压技术包括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两种形式,其中堆载预压较为常用,通过在地基土上方布置大量物体,通过物体自身的质量压力,对地基形成压缩作用,以实现地基承载能力的提高。③土壤置换法,土壤置换法主要针对于无法通过人工干预而得以改善的地基土,通过对原有土壤的挖掘和符合标准土壤的填充,实现地基质量的改善作用。
1.3电气接地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应用,现代社会公众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因此在建筑工程当中电气工程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而为了避免雷雨天气期间对电气设备造成的影响,则需要进行防雷接地施工。建筑工程当中的电气接地施工技术开展,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操作,避免由于失误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对内部业主形成威胁。
2现场施工管理探讨
2.1健全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企业应当从领导层提高对于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加速管理体系建设与更新,确保管理部门职能充分发挥,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工程企业首先应当完善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并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约束,包括对于各级管理人员明确的责任划分,以及在规章当中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将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工程管理理念应当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完善,才能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企业与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体系,促进管理工作不断趋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2.2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水平
必须要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综合水平进行提升:①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培训,使其真正的了解其危险系数并且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严格要求相关人员进入现场之前必须将安全设施配置齐全,并且要创立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对施工环境以及内容进行安全排查,以最大程度的使人身安全得以保障。②施工人员是施工作业的主力军。因此,人事部门在招聘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人员招聘,使其能够组成专业知识与综合水平过硬的高质量队伍。并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总结经验,使其能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最终使房屋建筑的施工保持长久稳定。
2.3施工流程的规范性建设
相关部门需要充分思考相关的制度规章,把每一个环节中的工作都充分进行落实,确保每个环节都不会因为工作人员的大意疏忽而产生遗漏的现象发生,也可以借助智能化的科技手段对施工流程进行设计。建筑的施工首先需要将建筑的地形进行调整和改造,从而对当地环境的美观特色进行保护,也可以提升建筑的自身价值。然而地形改造需要考虑每个区域在地貌方面的不同之处,所以必须做好现场地形的调研工作。企业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凭借专业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安全生产的整体质量。同时企业还可以吸收海外建筑企业的管理理念,但还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对更高效的管理途径进行探索。要正视传统的管理方式,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进行选择,不可一味的接受或者摒弃。建筑商特别要做好前期的管理规划方案,确保每个时期的工程情况都包含在内,从而促进工程更安全、更稳定的发展。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的技术规范以及行业标准,最大程度的降低安全管理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损耗。
2.4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为了方便工程参与方之间交流沟通,应当使用对项目信息集成管理的方法。买方可以通过集成化管理平台发布需求信息,项目工程方可以通过平台获知业主的建设需求,然后在工程施工阶段对项目进行及时的修改,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发布到集成平台供业主进行参考。通过信息化平台的集成共享,项目工程师可以互相协作对项目中的突发事件做出更快速的处理和解决。建筑企业也可以拓宽集成化的管理渠道,搭建信息的存储平台和反馈平台,以达到更好的信息集成共享的效果。建筑工程施工进程可根据项目应用阶段分为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计划阶段主要负责项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施工计划、材料计划以及估算施工成本等。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计划也会因施工阶段产生的变更而无法实施,因此科学有效的协同施工和设计阶段的管理工作对工程更顺利的建设是具有明显效果的。计划阶段还需要明确招投标的范围,同时制定出整个实施阶段的成本计划方案。实施阶段需要对施工工具、责任划分、工作分配、材料使用、构件加工、建造拼装等步骤进行设计,集成化应用可以为实施阶段提供设计处理信息、施工过程计划和相关附加信息等,可见集成化应用可以作为整个施工过程的加速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断对施工技术进行改革并不断对现场施工的管理方式进行完善对于建筑工程的整个行业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所以建筑企业应不断对市场进行把控选择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对工程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并不断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的管理和控制,对施工过程的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挑选,并在后期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达标,从而使建筑企业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徐楷晨.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J].居舍,2019(36):43-44.
[2]李孟林.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措施[J].城市住宅,2019,26(12):169-170.
[3]冯宗伦.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探讨[J].门窗,2019(24):126.
[4]刘旭洋.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探究[C]. 《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9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9: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