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物“ID”技术的电网固定资产管理探讨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赵宇琪 万凌云
[导读] 本文将对基于实物“ID”技术的电网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摘要:目前,电力企业根据市场经济需要,正在加大对电力设施建设的投入,因此,提高资产质量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计划管理的有序性、加强监管检查成为固定资产管理的首要要求。由于管理要求不断细化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一些不完善之处产生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鉴于此,本文将对基于实物“ID”技术的电网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实物“ID”;电网企业;资产管理
引言
        固定资产在电网企业总资产中可占到80%以上的比重,而且基于电网企业资产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变动频繁等特点,电网资产管理存在信息传递不畅、现场实物与账面发货记录的匹配缺乏直接关联、盘点表设备信息采集核对和拆分合并繁琐等问题,通过实物“ID”建设和应用,打通物资—项目—设备—资产的全链条,实现固定资产从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运行维护、退役处置的全过程、全流程管控,有力地提升了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水平。
1电网企业资产实物ID简介
电网企业资产实物“ID”就是给每个电网设备生成一个身份证编码,拥有这个唯一编码后,从项目物资需求提报开始,至物资采购合同生效后生成实物ID,该编码一直贯穿整个电网设备的全寿命周期[1],并且物资通过国网认证的手持移动终端扫描,就可以获取设备全寿命周期内的各项数据信息。
2电网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2.1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意识不足
        在供电企业管理中,一些领导个别管理者仍然用传统的思想进行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管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制度执行也不规范。只重视对固定资产的购进、出售和报废的财会报表进行管理,不注重固定资产日常的使用、维修和保养制度的执行情况,。更忽略了也不了解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管理的意义和方式作用和方式,片面地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归在财务部门和技术维修部门上,忽视了在其他各部门在中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特点和作用,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功能被大大削弱。
        2.2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存在缺陷
        由于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价值高昂等特点,企业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地管理。加之固定资产使用时间长,使用地点分散,使用方法不统一等的特点,使得管理上困难重重。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会计主要是处理主要依赖手工记账,账目的复杂使得对于繁多复杂的会计凭证和账目处理规定,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其次,对固定资产的盘查和统计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常常会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容易导致资产流失和资产重置,造成资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电网企业应用实物ID的背景及必要性
        (1)物料分类和设备分类未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由于物料和设备的管理要求不一致,造成两者的分类维度不统一,难以实现物料与设备的联动。(2)资产全寿命周期各阶段编码信息联动机制不健全。由于专业条块化分割的限制,各专业信息联动存在断点,主要体现为物料编码信息与运维检修设备编码信息的不贯通。(3)业务环节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在物料申报过程中,由于管理要求复杂,存在着物料挂接层级不准确、物料对应的设备分类错误等问题,导致物料编码与WBS编码对应关系出错。在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由于预验收设备清册条目过多、数据冗余造成验收设备清册设备参数不齐全,导致后续设备台账无法新增或新增台帐数据质量不高,未能实现设备信息与物料信息的紧密耦合。(4)信息系统的新建或变更,影响编码关系的对应。部分专业管理系统部署升级后,对编码分类的定义不一致,如设备分类新旧系统不一致,导致需重新开展设备、资产的对应工作。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业务系统陆续更新换代,分散存储于各系统中的编码信息变动较大,部分数据原有关联关系丢失,如新系统上线后,因编码规范变更、固定资产打包规则调整等因素,造成部分设备编码与资产编码关联关系丢失。
4实物“ID”技术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4.1目前资产验收盘点存在的问题
        (1)现场实物与账面发货记录的匹配缺乏直接关联目前的完工后,现场盘点需要在自动竣工决算平台导出EXCEL版已记账物料清单带至现场,手工将设备名称、盘点数量回填至表格。

由于现场实物与账面记录的已发货物料之间缺乏可以直接关联的信息,盘点核对依靠人工判断,容易出现漏盘、少盘、盘点错误对应行项目等问题,导致盘点并不能确保审计要求的资产存在性、完整性认定,无法从根本上确保账卡物一致性。(2)现场盘点不一致的后续整改缺乏规范化管理由于实际发货数量多于系统发货数量、设计变更、发货后不经退库,直接变更物料送达工程项目、工程竣工决算平台物料条目拆分不足等原因,导致的现场实物与账面发货记录不一致问题,目前系统缺乏对后续整改过程的记录及监控,容易造成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使现场盘点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挥核实工程物资情况的作用。
        4.2基于实物“ID”的智能验收盘点内容
        4.2.1建立现场实物与账面发货记录的直接关联
        运用实物“ID”技术,对发至现场的设备赋码贴签,使之拥有唯一的“身份标识”,同时,在ERP工程发货记录中,对应保存该“ID”编码。待工程完工导出验收盘点清单时,根据原发货记录,自动带出实物“ID”信息,通过与PMS2.0系统的联动,实现盘点清单中实物“ID”一对多自动拆分,在此环节,完全排除人工干预,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将RFID技术引入现场盘点工作,通过扫描仪获取现场设备实物“ID”信息,与盘点清单进行自动匹配。设置盘点实物“ID”校验,对盘点导入的实物“ID”数据进行全面校核,以避免线下盘点时误操作导致实物“ID”和物料对应有误。
        4.2.2实现智能验收盘点与调控云系统集成
        在工程盘点前,接入投运设备调度间隔清单,作为现场盘点的辅助信息,盘点人员只需根据系统提示,选择与盘点设备对应的调度间隔名称,系统就会根据规则,自动生成设备的具体名称,从而免去现场手工抄录调控命名的繁琐工作,达到调度命名和设备命名的统一。
        4.2.3开发智能化问题清单生成与反馈功能
        运用RPA技术,引导盘点人员从问题目录中查询、选择盘点遇到的问题描述,系统汇总问题描述自动生成结构化问题清单。当系统收到对应责任人反馈的整改措施后,将自动形成整改报告。
        4.3基于实物“ID”的智能盘点探索成效
        通过实物“ID”智能盘点功能应用,将现场盘点结果自动回传,作为财务固定资产建卡转资依据,进一步规范了设备盘点流程,实现实物“ID”智能扫码与自动竣工决算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规范了业务流程,大幅提升了工程完工盘点的效率和准确性,提高了设备盘点质量和“账卡物”一致率,实现资产设备盘点管理的在线化、透明化、移动化与智能化。
结束语
        除智能盘点验收外,实物“ID”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设备巡检、设备退役、废旧物资处置等领域,资产实物ID的全业务数据中心全域综合应用,支撑各专业的应用场景落地。实物“ID”技术改变了当前资产管理过程中“过程”数据和“质量”数据碎片化管理的现象,对当前全寿命管理过程中,仅对资产价值进行管理的模式进行了有效补充,对企业资产全寿命管理过程中提出的“成本管理”、“效能管理”、“安全管理”进行了有效落地并提供了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徐松,姚燕妮,刘奕奕,周涛.湖南电网实物ID建设及应用[J].湖南电力,2019,39(02):65-68.
[2]文斌,刘少宇,许鹏,袁翔.电网资产统一身份编码建设与实践[J].华北电业,2019(03):48-49.
[3]陈佳.电网实物资产统一身份编码自动识别技术分析[J].河北电力技术,2019,38(01):54-56.
[4]冯潇楠.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物“ID”落地实施成效研究[J].管理观察,2018(33):26-27+30.
[5]李智威,孙利平,柯方超,唐学军,贺兰菲,王江华,方钊.电网实物资产统一身份(实物ID)建设数据溯源研究[J].电子世界,2018(21):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