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形势下,为推进建筑工程事业平稳发展,建设施工单位应做好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控制安全事故影响。本文首先对新形势下基建工程安全事故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新形势下基建工程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对策,希望可以对业内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基建工程;安全事故;应急管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建筑工程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数量不断增多,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基建工程占有基础性地位,基建工程建设质量、建设进度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效果,研究新形势下基建工程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对策可以保证基建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基建工程建设进度。
一、新形势下基建工程安全事故
(一)事故类型
在新形势下,我国建筑行业基建工程安全事故主要类型包含:(1)坍塌事故。构造物、土石方、堆置物可能会因设计、施工不合理产生坍塌事故,如基坑边坡失稳,就可能让土石方出现坍塌问题。(2)起重伤害。在起重作业中,吊装大型设备、大型构件可能产生失控问题,产生起重伤害事故。(3)物体打击。在基建工程中,木块、砖瓦、工具可能产生高处坠落伤人问题。(4)机具伤害。在机械设备运转中,可能会产生机具伤害事故。(5)车辆伤害。基建工程施工中,机动车辆形式可能会造成人员伤害、物体倒塌,引发安全事故。(6)其他伤害。基建工程施工可能会因人员操作不当、疏忽大意产生跌伤问题、扭伤问题。
(二)事故特点
基建工程安全事故特点主要为:(1)危害性。基建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可能会让人员遭受生命财产损失,还可能会因此引发其他危害。(2)突发性。基建工程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如果没有提前制定应急方案,就会导致事故不可控。(3)紧急性。基建工程安全事故发生后,需要管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快速管理决策,避免事故影响扩大。(4)潜发性。安全事故往往是安全隐患在长时间积累后的突然爆发。
(三)事故成因
之所以产生基建工程安全事故,主要原因为:(1)人员原因。建设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足、施工操作失误、安全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2)物的原因。机械设备、基建材料具有不安全状态,如设备存在制造缺陷、维修问题,就可能因设备应用故障酿成安全事故。(3)管理原因。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效果不佳、组织机构不完善可能会让安全管理效果受到影响,进而产生安全事故。(4)环境原因。受天气变化、场地大小、照明强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受社会舆论、周边居民行为等社会因素影响,可能会因此产生安全事故。
二、新形势下基建工程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对策
(一)准备阶段应急管理措施
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基建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应做好准备阶段应急管理措施,为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准备阶段应急管理措施主要为:
(1)风险评估管理。在安全事故出现之前,建设施工单位应对基建工程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做好危险源识别工作、风险评估管理工作,并设计风险减缓方案、制定风险防控策略,以让事故出现可能性得以降低。
(2)危险源监测预警。在对事故危险源进行识别后,可以对其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以保证问题解决及时性。针对危险源现场,需要对明显安全警示标志进行有效设置,并完成公示牌设立工作、监控负责人安排工作,保证专人专管。与此同时,建设施工单位应完成危险源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工作与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设立工作,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并及时备案检查结果,以对安全管理主动权进行有效掌握。
(3)应急方案和应急培训。
建设施工单位制定应急管理方案可以为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起到指导作用,首先,建设施工单位应结合基建特点,对事故类型进行辨识,对事故可能性、后果、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然后,建设施工单位可对人员、机构体系、设备、技术、物资进行协调处理,完成应急管理程序安排、调整工作,制定具体应急方案;最后,建设施工单位应组织人员开展应急培训活动,具体包含应急救援人员安全意识培训、安全技能培训等,与此同时,还应组织人员利用应急方案开展演练活动,以提高方案有效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4)物资准备维护。为保证安全事故发生后,通过应急管理工作可以对多种资源进行快速征调,需要在准备阶段做到应急物资的准备工作与维护工作,具体包含灭火器材以及人员安全防护设备等。与此同时,还应针对危险源具体特点科学布局应急资源。
(二)响应阶段应急管理措施
在安全事故出现后,建设施工单位应有效开展应急救援行动,做到及时响应,避免安全事故危害影响扩大,响应阶段应急管理措施主要为:
(1)应急方案启动。在应急行动开展中,应急方案占有基础性地位,在检测到危险源将造成事故或有安全紧急情况时,工程项目部应即刻联系建筑单位应急指挥中心,依照事故现场报告信息,有效判断险情,确认具体响应级别,然后可启动应急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有效调整。
(2)救援工作实施。在应急方案启动后,应急小组应迅速前往事故现场,根据事故情况,及时实施工程抢险救援工作、医疗救护救援工作,与此同时,专家组应将技术支持、建议支持提供给救援小组。除此之外,应急救援小组应及时和医院单位、消防单位取得联系,让企业自救与社会救援形成合力,尽可能减少事故造成损失。
(3)应急指挥协调。在安全事故中,人员指挥协调情况会直接影响应急救援效果,所以,建设施工单位应对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协调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具体包含人员分配工作、专业小组救援指挥工作、应急救援后勤保障工作等,为保证应急状态,指挥工作应由专业应急处理人员或项目经理负责,如果发现应急状态升级,那么可以由应急指挥中心总部人员负责。
(4)新闻宣传工作。新闻宣传工作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建设施工单位树立正面积极形象。因此,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相关单位应对事故情况做到及时报道,并积极接受记者访问,让人民群众知晓事故真相、事故处理结果,如果事故影响较大,可对新闻发布会进行召开,保证公众知情权,避免流言扩散。
(三)恢复阶段应急管理措施
在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结束、安全事故区域逐渐恢复正常后,建设施工单位应做好恢复阶段应急管理工作,主要措施为:
(1)恢复生产工作。建筑企业应针对施工现场破坏情况提供技术恢复支持、人力恢复支持以及财力恢复支持,降低安全事件影响,让现场恢复至可以开展施工工作状态,与此同时,需要对受损设施开展修复工作,并抚恤事故中的死者家属,做好其他员工心理治疗工作,保证恢复生产效率。
(2)事故调查工作。在事故基本平息后,建设单位应成立事故调查小组,该小组可以对事故发生、事故演变、事故处理、事故后果进行调查,完成事故报告撰写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建设施工单位应保证事故调查小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及专业技能水平,可以凭借自身能力分析事故产生原因及策略实施效果。
(3)总结评估工作。建设施工单位应做好应急管理的总结工作、评估工作,明确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现存不足,以对应急方案进行完善处理,与此同时,还应针对应急管理人员做好专项培训工作,健全建设施工单位应急管理制度和应急管理程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施工单位通过在准备阶段做好风险评估管理、危险源监测预警等工作,在响应阶段做好应急方案启动、救援工作实施、应急指挥协调等工作,在恢复阶段做好生产恢复、事故调查等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安全事故影响,保证应急管理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韩东.浅谈基建工程安全管理的方法及对策[J].项目管理评论,2018(06):187-189.
[2]付文武.基建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