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在供电企业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第8期   作者:王建设 刘培川
[导读] 文章从促进供电企业现代化发展、保障电网系统优质化运行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了“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在供电企业中应用的作用价值;围绕实现人员管理模式精简优化与建立信息化调控管理平台两个方面,提出了“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在供电企业中应用的策略建议。
        摘要:文章从促进供电企业现代化发展、保障电网系统优质化运行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了“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在供电企业中应用的作用价值;围绕实现人员管理模式精简优化与建立信息化调控管理平台两个方面,提出了“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在供电企业中应用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供电企业;传感技术

引言:简单来说,所谓“调控一体化”,就是改变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将电网调度与电网监控两项功能结合起来,并建立调控中心进行统一化的战略指挥与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再在电网区域内建立多个运维操作站,以此实现电网调控与电网维护的相互配合、相互强化。将此类运行模式应用到供电企业的经营实践当中,是供电企业适应新时代、满足新需求的必然之举。
一、“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在供电企业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供电企业现代化发展
        在新常态下,供电企业身处的市场环境、业务环境、社会环境已与传统时期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促使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建立。在此背景下,若采取传统中分离性、人工性的电网管理模式,将会形成管理工作量与企业人工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导致电网负荷频繁异常、设备维护效率低下、电网风险排查滞后等一系列的负面问题,严重限制供电企业的质量提升。而在应用“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后,无论电网规模何其大、变电站数量何其多,供电企业调控中心都能在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等的支持下,进行信息化、快捷化的管控实践,从而将传统中的矛盾问题消除于无形[1]。
        另一方面,在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互联网+”新浪潮的新时期,供电企业应用好“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也是其技术性与先进性的明显表现,对供电企业市场竞争力、社会公信力、受众认可度等多方面素质具有提升作用。
(二)保障电网系统优质化运行
        电力资源对社会运行发展具有核心性的支持作用,一旦其供给发生减弱或中断,将会对居民生活、企业工作、工业生产等领域的用电质量与运作能力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供电企业要尽可能地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电网具有结构复杂、节点众多、负荷波动等特点,且缆线、设备大多暴露在外部环境当中,故而存在多源性、多种类的故障风险。在应用“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后,供电企业不仅能实现电网运行故障的精准化、快速化排查应对,还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达成电网风险隐患的预先防范处理,从而在调度管理与防范管控的合力之下,为各类用户提供出稳定优质的电力资源服务。
二、“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在供电企业的应用策略
(一)实现人员管理模式的精简优化
        在应用“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后,供电企业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能、任务量级均有了明显变化。所以,必须要对自上而下的企业人员管理结构进行精简化、重组化调整。首先,应对供电企业调控中心的岗位结构进行拓展重构,将传统模式下的主调度员、副调度员增改为主、副调度员与主、副监控员,并撤销原有的基层性监控队伍。在此基础上,将运维小组精简合并到变电站人员队伍当中,以此实现专业运维人员数量的缩减。这样一来,便可形成“调度→监控→运维”的层次化、一体化人员工作结构(如图1),在实现工作环节简化的同时,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投入成本的降低;其次,应对传统中调度与监控两部门两分离的领导结构进行调整,基于调控中心设立出专门的领导岗位,以此实现调度、监控、运维等下属人员的一体化监督管理与决策引导;最后,应将传统中电网故障的广域性、现场化排查改变为精准性、远程化排查,依托网络平台、摄像设备,将电网环境风险评估的工作迁移到变电站内部环境当中,达到“足不出户”的效果。这样一来,既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基层人员的数量需求、缓解基层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有助于强化设备维修、风险处理等活动的效率性与价值性,为电网供电质量的提升做出保障[2]。
       
        图1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下供电企业调度中心的人员工作结构
(二)建立信息化的调控管理平台
        信息技术是“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的落实基础,调控管理平台是“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的核心工具,所以供电企业必须要对调控平台的功能丰富性、运行稳定性、操作便捷性提起重视。从当前来看,可按照图2的逻辑结构进行调控管理平台设计。
        在该逻辑结构当中,采集层主要负责电网运行过程中设备、线路、环境等方面流动数据与保护数据的动态采集。为了满足这一层次的系统功能要求,供电企业相关人员应在线路设备主体上以及电网运行环境中布设出足量的传感器设备,如摄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以构建出“三遥”体系(遥测+遥感+遥控),确保调控中心可获取到实时、全面的信息依据;平台层为应用层的模块基础层次,应包含历史数据库、实时数据库、一次设备建模、平台系统管理、指令信息分流等功能模块。在平台系统运行过程中,采集层中各类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可持续传入应用层的数据库中,为后续的电网故障分析、电网调度处理等操作行为提供支持;应用层一方面为供电企业调控中心调度员的操作层,其构建设计中应落实电网故障智能分析、电网工况静态分析、运维指令下达管理、调度票据生成管理等功能。另一方面,应用层也是供电企业调控中心监控员的监控层,其可通过平台界面进行变电站、电网设备、电力缆线等运行信息的一体化监控,以此为调度员提供决策依据,并配合调度员进行处理前后电网改善状态的准确分析;展示层即调控管理平台的主界面层,其分设有“调度监视”、“监控监视”以及“巡检监视”三个键入选项,可实现不同岗位人员权限的审核与反馈。
       
        图2 “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下的供电企业调控管理平台
结论:总而言之,将“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应用在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对促进企业发展、保障电网安全、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在应用实践时,供电企业必须要做好电网管理体系与新技术、新理念的有机融合,全面保证调度与监控“两手抓”,以此依托调控中心实现电网运行状态的动态采集、准确分析,并对电网故障风险进行及时处理与完善防范,确保为广大用户提供出最佳的用电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潇龙.智能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0):14-15.
[2]李蕊,李杰,焦东霄.关于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21):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