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8期   作者:洪波
[导读] 水利水电工程是城市规划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是城市规划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入手,进而分析了混凝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给予相应的科学建议,以期促进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前言:我国对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一直都有较高的要求,合理使用混凝土施工技术是确保工程整体安全的前提,只有有效解决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出现的应用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水平是相关企业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混凝土施工技术是我国施工建设方面的重要技术之一,近年来,混凝土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复杂的建筑领域。因此,加快创新混凝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应用,是建设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卓越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水利建筑的使用年限,主要是利用混凝土来建造主要框架,所以对混凝土的技术人员与各种成分配比要求十分严格。具体技术应用内容包括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筑和养护,使用原料种类、配合比、浇筑出来的硬度都是混凝土技术应该控制的内容,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控制每个阶段的技术内容,有利于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在现阶段按照工程的需要将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工程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在使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前要选择好工程所需的原材料,一定要优先选用水化热程度低的水泥,如低热硅酸盐水泥,以膨润土或是黏土为主要土料,注意卵石、砂石的粒径和细骨料组成成分,在施工时,注意搅拌方式、用水量的多少,控制水温在40℃以下,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优先在施工方案中设计好混凝土的配合比,具体注意事项如下:一,尽可能减少水化热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二,采取有效的手段确保混凝土的形态符合施工标准;三,科学把控用水量与混凝土凝固的时间,并在投入使用前再次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多项指标与标准相符合。在运输混凝土时,要减少外部因素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保证正常的施工进度。此外,还要注意后期混凝土的保养维护工作,施工单位不要过于追求施工进度而忽略后期维护阶段的工作,一旦混凝土的各项指标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会面临更大的麻烦。混凝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剥落掉渣的现象,致使混凝土中的钢筋发生锈蚀,不仅为水利工程埋下诸多风险,也使得工程使用年限减少。在工程竣工后,由专业人员对混凝土进行科学管理,实时掌控混凝土的强度与密实度,实现对水利工程的动态监控,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1]。
(一)应用于大坝建设中
        以黄河小浪底大坝为例,在建设河床覆盖层时合理采用了混凝土施工技术,有效避免了渗漏问题。黄河小浪底主坝最高达到了154m,为确保大坝的使用年限,整个防渗墙轴线长达464.03m,整体面积达到21174m2,墙厚达到1.3m,墙内嵌入粘土岩和砂岩的厚度在1-4m之间,覆盖层的深度可达80m,墙体的设计强度达到R90、35MPa,变形弹性模量达到30000MPa,施工单位严格把控建造的各个阶段,熟练地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确保了大坝的结构完整和建设水平,促进了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可持续发展。
        1.混凝土分缝分块技术
        一般在建设大坝时,需要按照分块方式进行建设,具体方法包括通仓分块、错缝分块、纵缝分块等。

其中,通仓分块的最大优点是无需预先埋设冷水管,此外,通仓分块的浇筑面积及长度较长、较大,由于机械施工的程度较高、速度较快,因此施工人员要格外注意浇筑温度,减少发生裂缝的几率,影响接下来的施工进度;错缝分块的特点是无需接缝灌浆,也无需格外注意温度,浇筑块较通仓分块小得多,但要错开竖缝;纵缝分块的特点是施工操作简单,工艺不复杂,对于温度的要求也不大,但在灌浆前要确保大坝的完整,施工量大。
        2.混凝土接缝灌浆技术
        接缝灌浆的目的是保障大坝建设的完整,是混凝土施工中最重要的一项工程。确定灌浆顺序后,要严格控制灌浆各个阶段的施工步骤,并以遵守“先横后纵”原则为前提,对整个灌浆阶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以此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大坝的接缝灌浆属于一项较为隐秘的工程,因此要更加注意施工工序、施工人员的选择。在布置灌浆管理系统时,通常使用的三种灌浆方式包括盒式灌浆、重复式灌浆和骑缝式灌浆。其中盒式灌浆广泛应用于纵缝灌浆中,优点是可有效避免在进浆和回浆时管道堵塞情况的出现,以此满足施工要求的质量标准,缺点是纵缝灌浆消耗的管材较多;重复式灌浆的优点是,在进行重复灌浆时不会堵塞管道;骑缝式灌浆的可有效保证均匀升浆,并且在浆料扩散流畅,也不易引发管道堵塞,综合来看骑缝式灌浆的效果显著。接缝灌浆的压力一般在0.2MPa左右,浆液流量需要控制在60-120之间,在计算出坝块数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浆管理系统,且不用考虑灌浆的压力,随着灌浆压力的增加,混凝土缝隙的张开程度也随之增大,张开程度是约是水泥张开程度的三倍之多,最佳值是0.5mm,可有效避免干缩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格外注意张开量[2]。
(二)应用于水电站建设中
        水闸施工流程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施工环节之一,水利工程中的水闸一般分为涵洞式和开敞式两类,若水利施工的场地面积足够大,在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施工过程中既要掌控好排水的工程,还要防止细节上出现结构问题而影响水闸的整体施工进度,尽最大限度掌控施工现场的情况。
        1.水闸底板施工技术
        对水闸底板的混凝土垫层进行浇筑作业时,注意铺设厚度约为1cm,同时注意不能让混凝土垫层下的软土碰水,避免混凝土垫层的塌陷。铺设时需先在施工点周围固定模板,避免压力过大造成垫层变形。正常进行施工时,对搅拌好的混凝土要进行强度测试,若不达标便要采取有效的增强施工措施,确保连续摩擦力的增加。混凝土垫层浇筑完成后,将钢筋穿插到混凝土中,并进行捆绑,目的是防止钢筋变形。
        2.水闸闸墩施工技术
        在建设闸墩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来建造闸墩门槽,并要根据工作面的大小来进行具体的浇筑步骤。若浇筑角度不合理会使得混凝土的结构出现缝隙,对闸墩的整体施工进程造成不利的影响,尤其闸墩的中部最容易出现缝隙,进而出现塌陷现象。进行水闸闸墩浇筑工作的施工难点是,需要采用预制门槽这种固定模式来进行施工,这种方式采用立模来控制水闸闸墩垂直高度与厚度之间的误差,多余的空间有利于二次浇筑。此外,单位要根据施工的工艺与建造的具体要求,对水闸闸墩和水闸底板进行均匀联合,避免沉降现象的发生。
结论: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企业要想提高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就要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水平,认真总结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充分发挥工程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只有掌握与时俱进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敖运波.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2):231.
[2]董治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10):169-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