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大连中山广场历史概况、现状、景观元素等分析,研究其在功能、铺装、植物、设施与小品等方面的优缺点,结合当前城市广场设计的指导原则和先进理论,确定了一些城市广场建造有效策略。广场的合理利用可以更好的促进城市凝聚力和发展。
关键词:城市广场 大连中山广场 景观特征
1.绪论
城市广场景观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形式之一,也传递着人们对城市公共生活和广场环境的精神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如何创造出富有城市精神、特色鲜明、优美舒适的广场景观、如何改善广场空间的环境品质、如何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广场,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广场不光是举行盛大活动和聚集的地方,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信仰的传承和文化载体。
2.历史概况
大连中山广场位于大连市中山区,周边共有十条四面辐射的干道。作为大连最大、最早的综合性圆形广场,它始建于1899年。当时正处于沙俄占领时期,被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称尼古拉耶夫广场,是城市的文化核心。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占领大连,将尼古拉耶夫广场更名为大广场,对其并没有进行重建,而是将这种风格延续和发扬下去,陆续增添几部日本设计师的作品,是当时城市的政治经济中心。解放后,正式更名为中山广场,并成为大连市的金融中心。
3.现状分析
3.1 人居环境分析
中山区位于大连市区的东部,东、南、北三面临海,西部与西岗区接壤。面积为43.8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5公里。区内中部、南部丘陵起伏,各种建筑依附山势。全区西北平坦,东南为低山丘陵,多在海拔50一100米之间。从河谷分布上看,城市河谷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处于长江路、西安路、高尔基路构成的城市河谷“内部圈层”的市区繁华地段。河谷的发育以中山广场为核心,向四周呈辐射状立体扩展。城市河谷宽度普遍较窄,对于城市交通畅通有所影响。
3.2 功能分析
中山广场中心是突出的圆盘,广场内有休息的座椅,种植有景观树种,夜间还有地灯点缀。广场内圈养有鸽子,供人们观赏、喂食。在功能上,体现最深的是其交通枢纽功能。四面有不同风格的古建筑,别具欧式风情。以中山广场为核心,周边有十条主干路,分别通向四面八方。地铁2号线中山广场站,在广场东西两侧都设有出入口。其次,它还满足了人们集会、休闲娱乐需求。
3.3 空间形态分析
广场四周建筑受到地形限制,平面构成上多成"U"形和梯形。由于建筑功能性质一致,普遍要求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采用对称式,营业空间采用通高的中厅。如此,四周建筑在外观形态上,与广场的空间构成形成一致性,该建筑群在建筑高度上大体一致,在檐口处,也大体在一个高度。这十座建筑风格不同,形态各异,彼此协调,为广场围合出了连续而统一的界面。
3.4 立面构成
各建筑皆是一个主立面朝向广场,形成内聚形态。立面多以"横三竖五"的古典式构图为主,实现建筑的统一性。建筑细部上,竖向和横向细部元素调节,丰富了建筑形态。立面色彩上,主要有灰色、土黄色、红色、砖色。这些色彩虽然并不属一个色系,但是都是庄重优雅的色调,并整体和谐。
3.5 天际线处理
广场边围建筑,在顶部的处理上,有穹顶、平顶、坡顶、四边形顶。各式屋顶相互映衬,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天际线。
4.景观元素
4.1 植物景观
中山广场以其中心的圆形舞台为圆心,向外辐射出两个环状草坪,广场的植物景观主要由外环的块扇形草坪和内环的块组合图形的草坪构成,草坪主要选用从美国引进的冷季型草种,内环的每块草坪上均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而外环的草坪上散植着雪松、银杏和金叶复叶槭等乔木,本想呈现出一种自然式的树木配置方式,但由于没有一定的秩序性,显得较为散乱、随意,并与广场本身规则、对称、向心的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4.2 铺装景观
中山广场的地面铺装面积约占广场总面积的22.7%,广场地面采用规格为的米黄色花岗岩错缝铺砌。位于广场中心的阶式圆形舞台,台阶共三级,将其划分为三层有高差的平面,三层平面的边沿都使用颜色稍深的牙石收边。广场东西、南北方向的主园路上镶嵌了与米黄色花岗岩形成鲜明对比的黑色花岗岩,宽度约为0.5m。而距离中央舞台边缘地面上铺设同样的环状铺装。
4.3 设施与景观小品
(1)功能性设施
中山广场的主要功能性设施包括照明设施、标示牌和无障碍通道。照明设施主要有黑色灯体、白色灯罩的庭院灯和圆形金属边的地灯。标示牌位于广场西北方向上的一个内环草坪上,主要书写了广场的名称“大连中山音乐广场”、音乐设备的捐赠单位和人物、承制单位和立牌时间。
(2)服务性设施
广场上服务性设施只有几个仿木质的垃圾箱。广场原来设有张木质的无靠背休息座椅,但由于周围缺少庭荫树和遮阳设施,使其正午及下午使用率较低。广场已不具有任何休息座椅。
(3)景观小品
中山广场的景观小品主要包括中央舞台和花池。中央舞台呈圆形阶梯式,高度约为450mm,共三级,每级台阶高度采用符合人体尺度的150mm。采用米黄色花岗岩铺砌,灰色牙石收边。其上有规律地设置地灯盖。这里是人们活动地集中地带,还经常会举办一些演出等文艺活动,吸引许多观看者,广场已然成为一座露天剧场。广场的花池主要包括个较大的扇形花池和个不规格形的较小花池,釆用灰色牙石简单围合而成。
5.结论
大连中山广场作为文化纪念广场,应该增强自己本身的文化特色。因离中山广场最近的小区也相距1000米,因此它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周边商务区的人群和儿童居多。因此,广场内应多一些文化纪念的小品或者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现文化。另外,在中山广场的设计上,较为传统。植物上:灌木、魔纹、乔木、绿地组成的植物性景观。铺装上:单一的大理石铺装。或许在设计创新上可以更大胆,借鉴SPY设计公司为西班牙马德里马约尔广场景观装置,用简单的造型打破传统情境,和四周的历史建筑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对比。并且,公开的方式将艺术的好处与公众分享。通过中山广场,可以让游人与大连这座城市更加的紧密。
参考文献:
[1]周妍. 辽宁大连城市广场景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肖洪未. 历史街区影响评估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8.
[3]张靖宇.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4]刘宇. 后工业时代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6.
作者简介:
曹永娥(1994.6—),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吕梁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