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设领域推进绿色建筑实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分析绿色建筑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实施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发展;问题;措施与方法
一、建设领域实施绿色建筑的重大意义
(一)绿色建筑与绿色发展。何为“绿色建筑”?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又是当今全球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新命题。说它古老,是因为绿色建筑缘于人类祖先依赖自然、敬畏自然而选择的一种生存方法和建造方式。在中国的绿色建筑思想可追溯到《易传》,“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原始、自发、朴素的绿色意识。说它全新,是因为经历了工业化高速发展,人类疯狂的向自然界掠夺资源,全球面临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危机、人口膨胀、物种灭绝等威胁人类持续发展的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挑战,绿色发展成为当代人应对生态环境危机挑战和顺应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中国的绿色建筑起步于本世纪初,2006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标志着绿色建筑开始进入实施阶段,该标准2012年、2019年两次修订,新版标准确立了“以人为本、强调性能、提高质量”的绿色建筑发展新模式。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在指标体系上,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 ,简称“四节一环保” ,拓展到“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个方面;在“以人为本”上,提高和新增了全装修、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健身设施、垃圾分类等要求;在质量要求上,进一步突出了“高质量建筑”要求。绿色建筑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正是建设领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其现实意义重大。
二、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由于新疆的绿色建筑基础研究起步较晚,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大,人们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等多方面问题,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片面理解或曲解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一些开发商甚至把绿色建筑包装成“高档建筑”。绿色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节约资源,环境宜居,而不是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把建筑刻意打造成“高档建筑”。
(二)理论和实际脱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绿色建筑的目标。我国的绿色建筑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制定标准之初参照了相关欧美标准。国内建筑师往往习惯于照搬西方绿色建筑模式,新疆建筑师再照搬内地绿色建筑模式,对绿色建筑缺乏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设计缺乏因地制宜和创新。例如,我区的节能标准从节能50%到节能65%、75%的过程太快,缺少实践检验,设计师仅从理论计算达标,往往是简单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气密性,忽略建筑维护结构气密性提高引发新风量不足,可能降低人的舒适性。殊不知西方的绿色建筑房间都是配备空调的,新风问题很容易解决。我们的绿色建筑倡导自然通风很少配空调,一些设计师甚至仅为解决新风不足增加空调设备,为“理论节能”而 “增加设备” ,为“绿色”而 “绿色”。 其建成后,空调的新风功能基本无人使用,原因是再节能的空调也没有开窗通风来的直接,而开窗通风直接将花高成本提升的围护结构气密性归零。再有,设计师对人的行为节能、群体建筑集中供暖条件的差异等影响因素缺乏考虑,导致绿色建筑实际运营达不到设计节能标准。这也是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多,运营标识少的内在原因。
(三)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较少。我国针对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产品、软件以及设备的自主研发都比较迟缓,缺乏自主技术发明,多从国外引进技术,成本高、造价高,一些设计甚至为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而堆砌一些高成本的新技术、新科技产品,新疆更是如此。目前,绿色建筑的成本高于普通建筑近10%~20%,绿色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陷入了资源都节约造价却增高的怪圈,也是绿色建筑普及难的重要原因。
(四)法律与政策的保障薄弱,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扶植和监管。我区虽然颁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我区绿色建筑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意见》等一些管理规定,地方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创新不够,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难以体现。实施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引导政策,难以驱动建设单位投资实施绿色开发。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缺失绿色建筑衔接环节,缺乏完整的监管规范制度。
(五)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局限性及缺乏后期监管。由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缺乏绿色建筑总体规划理念,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绿色建筑评价局限在建筑项目本身,导致设计师采取增加设备或采用高成本的新科技产品,以迎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加分。
唯绿色建筑评价为上,且缺少后期监管,导致绿色建筑设计、运营“两张皮”,项目验收之日即设备停用之时,造成了为实现“绿色”的“浪费”。
(六)本地区绿色建筑产业跟不上时代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工业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推动绿色建材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超过40%。绿色建材产品认证机构应审查、汇总、上报本地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结果。目前,此项工作现状是企业不关注,行业不重视,民众不清楚;导致绿色建材产品在我区行业内无通报,网上查不到,市场上见不到本地的绿色建材标识产品。同时,绿色建筑倡导的装配式建筑在我区的发展依然起步艰难。
三、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实施的措施与方法
(一)宣传绿色理念,提高人们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要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是网络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普及绿色建筑理念,消除民众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树立绿色、环保的住宅新理念,真正将绿色生态居住环境、经营管理思维纳入全民科普知识领域中,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认识到绿色建筑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的建造,更多的是建成之后长期运行的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等行为,动员人们参与到发展绿色建筑的运动中来。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提升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以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绿色意识,加强绿色技术的掌握,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绿色设计中,要更加注重对实地情况的分析和考量,充分利用本土化优良的自然条件,还要考虑到本地的人文习俗以及历史文化,从而开发出综合效益最好的绿色建筑产品。为保证绿色建筑的性能和质量,在提出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健康建筑等要求时,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程度和实施能力。最大限度的避免生搬硬套。
(三)新技术研发应走绿色建筑向本土化、低成本化、普及科技化发展道路。英国有众多诸如EcoHomes项目认证住宅项目、BREEAM认证的各类建筑以及各种开放给公众参观的示范性项目。这些示范作品大多使用已经成熟的环保技术和普通材料,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我们应当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在本土化、低成本化、科技化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技术和材料改进,提升绿色建筑行业科技水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绿色建筑的成本才能降低,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绿色建筑才会普及。
(四)强化激励政策重在落实。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落实国家财政部和住建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167号)要求,实施财政奖励。逐步建立绿色建筑验收及考核机制,创新奖励机制,对负责运营绿色建筑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考核,考核达标的予以奖励。对住宅类绿色建筑实施阶梯式能耗计费,让广大住户分享到节约能源带来的实际收益,通过人们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主动的行为节能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已经很明确,关键是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
(五)完善绿色建筑管理制度,全生命周期监管。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能力建设,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评价轻实效的理念。一是在绿色理念上,不能把绿色评价仅仅等同于对建筑自身的考察,而应该从更大的社会层面上进行评价;二是在评价对象上,不能将对绿色建筑的评价等同于环境方面的评价,而忽视了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考量;三是在评价主体上,不能只关注专业机构的定量评定,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和评价。强化绿色建筑验评的同时,应建立对运营阶段的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实效监控机制,让绿色运营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六)落实产业政策,关键在领导干部。提升本地区绿色建筑产业能力,要从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实施绿色建筑产业政策责任抓起,实行目标责任,认真贯彻依法依规、客观公正、科学认定、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重视、加强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为推动我区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结束语:
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建筑实施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转变发展观念,站在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上,制定好产业政策,落实激励制度,走绿色建筑向本土化、低成本化、科技化发展道路。加大宣传力度,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舒适宜居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文博.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一体化发展探究[J].中华建设,2018(12):10-11.
[2]胡子牧.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学发展及前景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24):5-6.
[3]陆沁.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建筑节能技术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2):45+47.
[4]张静.关于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与应用探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