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武功县紫凤头崩塌为例,通过详实的野外调查,详细探讨黄土崩塌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分析紫凤头崩塌稳定性,并针对其提出防治措施,对黄土崩塌稳定性分析以及防灾减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黄土崩塌;变形特征;稳定性
0引言
崩塌作为黄土地区主要地质灾害,近年来随着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黄土崩塌灾害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众多学者围绕黄土崩塌灾害展开了研究:王念秦等[1]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探索了黄土崩塌的运动机理,获取崩塌不同演化阶段相关动量关系。付东林等[2]对陇东宁县黄土崩塌统计研究发现黄土崩塌发生均与降雨有关,刘向御[3]总结大量黄土崩塌灾害的工程地质条件,发现岩土体结构组合对黄土崩塌影响较大,并以此对崩塌灾害划分为4个危险性等级。辛存林等[4]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总结了黄土崩塌灾害的成因、力学性质等。雷祥义等[5]对陕北黄土崩塌的成因以及时空分布类型进行分析,认为黄土斜坡不当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崩塌灾害影响最大,应科学管理以此避免崩塌灾害。
本文以紫凤头崩塌为例,分析黄土崩塌的变形破坏特征,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分析了该崩塌稳定性,并提出应急处置措施。
1地质环境条件
紫凤头崩塌位于武功县西北部的武功镇八一村,距离武功县城15km,S104省道、X227县道均从附近通过,村道、乡道纵横,工程地质平面图见图1。
.png)
图1 崩塌工程地质平面图
1.1地形地貌
本项目区位于黄土台塬边斜坡地带,区内整体地形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项目区北侧坡顶上部,高程452.19m,最低点位于南侧坡脚院落,高程434.28m,最大高差约17.91m。崩塌体为切坡挖窑形成的高陡边坡,呈南北走向,西侧为黄土台塬,东侧未河流高阶地,高东西低,平均高度约14m。
1.2地层岩性
根据岩土体的时代成因、岩性特征,将项目区主要地层由新到老划分为以下4层:耕土(Q4ml),杂色,松散,主要分布在崩塌顶部,均匀性差,含大量植物根系,厚度约0.6-0.8m;黄土(Q3eol),褐黄色、淡黄色黄土,结构疏松,大孔隙发育,具湿陷性,有碳酸盐呈白色斑点及菌丝状分布,该组厚度约2-5m;古土壤(Q3eol),棕红色,团粒结核,结构较致密,硬塑,底部结核富集,该组厚度1-2m。黄土(Q2eol),黄褐色,土质较均匀,结构密实坚硬,分布在边坡中底部。
1.3人类工程活动
崩塌体下部人口密集,人类生产活动强烈,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活动较大,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切坡挖窑、建房、灌溉。挖窑建房在坡体上形成高10-15m直立陡坡,大面积灌溉破坏了黄土结构,修建窑洞改变了坡体及坡脚的应力状态,破坏了坡体的结构和应力平衡。
2崩塌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2.1发育特征
崩塌体宽约590m,高10-15m,厚12-20m,体积约9.8×104m3,为一中型倾倒式黄土崩塌。根据崩塌走向、高差等特征,现将该崩塌分为北段、中段、南段三段(图1)。崩塌北段宽约100m,坡顶开阔,部分耕地为水浇地,分布1处大型落水洞及3处小型落水洞,直径0.2-3m不等。该段坡顶线曲折,植被茂盛,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坡体高度与中段、南段相比较低,平均高度12m,土体风化严重,柱状节理裂隙发育,危土体林立(图2),坡体坡体距村民院落较近,属威胁范围之内,4户崩塌体下窑洞仍在使用,其它均已废弃,坡脚高程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png)
崩塌中段宽约310m,坡顶同为开阔塬面地势西高东低,汇水东流,在坡顶形成5处小型落水洞(图3),坡面线参差不齐,坡顶南北两端高差较小,植被茂盛,覆盖率达90%以上,根劈作用强烈。该段坡体平均高度最高,约15m,坡面直立,危土体摇摇欲坠,受坡顶大面积灌溉影响,土体含水量较高,坍塌现象最为严重,坡脚土体呈扇形堆积,大量水土流失形成3处较大“U”型冲沟地貌,宽均约20m左右。坡脚南、北高,中间低,4户房屋紧邻坡体,其余距坡体均大于10m。
崩塌南段宽约180m,坡面线较为齐整,北高南低,南边土路处为崩塌区坡顶高程最低处,坡顶灌溉规模较小。该段北边坡顶分布3棵百年古树,为稀有珍贵植物。坡体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平均高度约13m,坡面较北、中段最陡,局部近乎直立,危土体问题同样突出(图4),时有掉块现象发生,该段窑洞均已废弃,北边已有2孔窑洞完全坍塌(图5)。坡脚地形较为平缓,整体南高北低,高差约1.5m。
.png)
2.2成因分析
该崩塌体为居民切坡挖窑建房形成高陡人工边坡,垂直裂隙发育,坡度较陡,大部分地段坡度近直立,主要受风化构造裂隙和重力拉张裂隙控制,坡体汇水沿裂缝进入土体后,加剧了裂隙发展,降低了土体力学强度,从而使土体逐渐破坏,居民在坡脚切坡挖窑,降低坡体整体向,改变坡体原有应力状态,产生崩塌,属倾倒式崩塌。发生崩塌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
2.2.1地形地貌
崩塌位于黄土台塬边与河流阶地上部交界地带,西侧为黄土台塬,东侧未河流高阶地,西高东低,人为造成的坡体陡立,平均高差约14m,前缘临空,为崩塌的发生提供了空间条件。
2.2.2岩性条件
坡体主要岩性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黄土。黄土岩性为粉质粘土,大孔隙发育,土质疏松,上部具一定湿陷性,工程性质差,自然坡体较稳定,当受到降水浸润、侵蚀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时,土体抗剪强度急剧减弱,易引起坡体失稳,形成崩塌。
2.2.3降雨
边坡土质疏松、强度低、透水性好,水的下渗浸泡冲刷使土体强度大大降低,软化了节理、裂隙结构面强度,并在坡体上形成落水洞、冲沟等破坏坡体完整性,从而降低崩塌体稳定性。
2.2.4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为该崩塌形成的主要原因,居民在此切坡形成高陡人工边坡,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地形及空间条件;在坡脚挖窑破坏了坡体应力平衡,降低了坡体稳定性;在坡顶大面积灌溉,水的下渗浸泡冲刷使土体强度大大降低,软化了节理、裂隙结构面强度,并在坡体上形成落水洞、冲沟等破坏坡体完整性,从而降低坡体体稳定性,促进了外部激发条件。
3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3.1定性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分析,居民切坡建房挖窑形成近直立的高陡临空面,为崩塌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基础和崩落空间。整个坡体主体构成为黄土,在自然条件下,黄土体强度较高,直立性较好,垂直节理难以形成贯通性结构面,土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长期降雨、灌溉等条件下,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土体强度显著降低,垂直节理迅速扩展形成贯通结构面,高陡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倒塌,形成崩塌失稳。坡体下部窑洞部分处于变形发展阶段,一旦窑洞坍塌,将造成坡体大面积崩滑。
经综合分析,该崩塌在自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坡体可能发生局部崩滑;在降雨或地震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坡体可能再次出现大规模崩滑。
3.2理论计算
根据崩塌体发育特征,通过对崩塌体北、中、南各选取1条具有代表性剖面Ⅰ–Ⅰ、Ⅱ–Ⅱ、Ⅲ–Ⅲ(图6-图8)在三种工况下进行稳定性计算,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滑坡稳定状态划分表,对该崩塌体进行稳定性评价,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稳定性计算见表2。
本次计算假定破裂面为圆弧形,则稳定性系数Ks有:
.png)
表2 原始坡形不同工况下边坡稳定性系数
.png)
综上,该崩塌在自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坡体可能发生局部崩滑;在降雨或地震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坡体可能再次出现大规模崩滑,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
4处置措施
根据崩塌发育特征,结合威胁对象等因素,建议对坡体进行分级削坡,对坡体下方窑洞进行封堵填埋,增加坡体整体性;在坡脚布设挡墙,对削方坡采用矩形格构护坡处理坡面,格构内种草护坡,在坡顶、平台内部、坡脚布设截排水沟,接入居民区现有排水系统。
5结论
通过对紫凤头崩塌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特征进行详细阐述,对其形成原因分析基础上讨论该崩塌稳定性,得出以下结论:
(1)黄土崩塌的变形特征为高陡临空面,降雨形成的落水洞,黄土垂直节理发育为贯通结构面。
(2)居民切坡建房挖窑洞形成直立临空面是造成该崩塌的主要因素,黄土结构疏松、裂隙发育,在降雨诱导下形成崩塌。
(3)针对崩塌体稳定性及破坏特征,提出对黄土崩塌边坡体削坡、排水相结合的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念秦,汤廉超.黄土崩塌灾害运动机理及其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14(02):152-156.
[2]付东林,梁自兴,李爱军,等.陇东宁县黄土区地质灾害防治原则及建议[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02):150-152.
[3]刘向御.山西典型黄土崩塌破坏模式及其早期辨识[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36(11):69-75.
[4]辛存林,杨国林,赵志鹏,等.天水市北山黄土崩塌灾害特征、成因及防治[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01):120-123.
[5]雷祥义,魏青珂.陕北伤亡性黄土崩塌成因与对策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1998(01):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