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生态管理的效益分析和发展探讨

发表时间:2020/8/7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卷11期   作者:陆雅媛
[导读] 风景区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要 :风景区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城市决策者对风景区的效益和成本信息掌握有限,建设和管理的成本过高。在分析以昆明市金殿名胜区为代表的风景区管理问题基础上,本文综述了风景区体现的三大效益,探讨了昆明地区风景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园林管理模式。
         关键词:风景区;效益;发展
         城市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园林绿地建立了绿廊生态的网格骨架,其中,公园绿地通过在重要“节点”位置建设成“点”,再通过城市绿地规划结合成“线”和“面”,构成了城市整体绿化网络。而城郊风景区起到了加强城市绿化网格和自然模地的连通作用,促进城市形成更高效能的生态新网络结构[1]。因此,旅游风景区的生态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风景区存在以人为美学观来“修复”景观,忽视景区发展与区域生态、周边关系和其它相关产业关系的协调,导致景区发展不但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耗费巨大的建设和管理成本。本文试图以金殿名胜区为代表,对建立在原生植被基础上、与周边环境进行多年关系博弈的风景区管理及运营效益分析,探索昆明地区风景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园林管理模式。
1引用生态管理概念
         生态管理的概念是在20世纪初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理论中提出的城市公园建设管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基础上提出的,风景区的生态管理即指通过以土和水为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构建多样并具地域特色的生境类型,利用管理演替(managed succession)[2] 技术,促使公园形成以潜在植被为基础,构建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逐渐达到自然、高效、稳定和经济的绿地管理模式。生态管理与传统公园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管理理念上对自然演替态度上的不同。
2 以昆明市金殿名胜区为例的生态管理效益分析
         昆明市金殿名胜区位于昆明东北郊鸣凤山麓,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占地面积1,182,000㎡,风景山林面积占到95%,绿化覆盖率98%,建设有12个专类花卉园区。本文利用生态调查方法,从影响三大效益的主要分析因子出发进行统计分析。
2.1 生态效益
2.1.1 维护生态稳定
    (1)保持植物群落自然演替。金殿名胜区古树存量众多,全园超过100年古树4982株,其中4890株为云南油杉,林份为云南油杉天然成熟林,林相整齐。景区对植物群落的管理主要是以建立更接近原自然群落为主,利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加入少量的人工干预促进手段来实现景观营造和生态平衡,并依据现有林相演替规律,引入阔叶树种,人工促进群落向针叶阔叶林方向演替,构成更加稳定的针阔混交植物群落。另一方面,在植被选择上不仅重视“总量”,也重视“种量”,侧重考虑区域空间上的生态合理配置,不单纯把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组合在一个群落中,而是根据植被生态习性,构成复层混交植物群落。在搭建人工植物群落中,也出现过植物适应性上的问题,比如云南山茶和龟背竹、春雨等地被之间的用水矛盾,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只能种迎春、木香等。解决的办法是根据适应性来合理配置,形成耐干旱群落、水湿群落、盐碱群落等。实践证明,因自然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可以避免传统管理中以人工群落为主,群落的整个演替过程都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及不断的尝试调整才能基本维持平衡,耗费人力物力巨大问题。
         (2)生态防治病虫害。逐步以迷迭香、清香木、驱蚊草等品种为主的香草园种植范围,发挥香草“共生植物”作用,以草治虫。同时扩大以虫治虫,以寄生蜂防治蛀干害虫。从而减少防治药物对空气、水体的污染。
         (3)自然保持生态空间。通过试建生态湿地景观,建设生态驳岸、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基质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雨水、污水的高效净化。

生态要素方面,保持水景园和中央景观水带相互联通,促进水的流动与置换,同时利用雨水收集系统,调蓄水体水量,通过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景观空间要素方面,滨水区严格控制空间高度,保证景观视线的通达,使滨水空间与植物景观内部空间通透,充分营造富有变化的植物天际线。
         (4)尊重自然演替的管理养护。充分利用昆虫等小动物种群“库”作用[3],促进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践中保留原生地被,枯死树木在经过粉碎和充分腐熟后,进行有机覆盖。富含有机质的园林废弃物对中性和微碱性土壤有改良作用,更是恢复地表生态的重要一环,唤醒了地上部分空气与土壤的交换,减缓了园林垃圾的处理压力,而园林植物废弃物再生土壤和肥料可以运用在绿化建设中,也改善了城市绿化土壤。
2.1.2 调节气候
         (1)调节温度。经测,夏季金殿林区内的气温较非林区要低3~5°C,而较市中心建筑物地区最高可低近10°C,有效地体现了抑制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2)调节湿度。林区空气湿度要比城市高38%,公园的一般绿地的湿度也比城市中其它地方高27%。同时,自然降雨除少部分被树冠截流,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下层变成地下水,起到蓄水保土的作用。
2.1.3 截控疾病流通渠道
         一方面是树木、花草吸附带来的绿化区域空气中灰尘减少,从而减少了细菌,另一方面是有些植物本身就有杀菌作用。据测定,林区与城市百货大楼内空气中的含菌量相差10万倍,公园与百货大楼相差4千倍。此外,植物以其庞大的树冠和多毛的枝叶,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风速,使空气中的微尘滞留在树叶上,起到防风、固沙、防尘的作用,使空气变得清晰。
2.2 经济效益
         生态管理的核心是“少干预”。秉持这个原则,景区在林区的卫生、更新种植投入上明显降低,“省”出经济效益;同时,符合近年来日益扩大的“养生”游乐需求的自然林区,成为增加景区游客量从而促进经济收入增加的主要吸引力之一。
2.3 社会效益
2.3.1 科普教育
         自然演替的生态小环境圈和丰富的植物各类,近郊的交通条件,是大中小学校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研究自然的天然科普和实地基地,有明显的社会实践和促进城市居民提升素质的社会效用。此外,自然化林地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据统计,在自然环境下的游园活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时间等于在教室等室内空间的8~9倍。
        
2.3.2 城市名片
         有着城市历史文化和植被特色的风景区具备强烈的“城市名片”文化属性。景区通过其内部陈设的历史遗迹和环境的原始文化风貌,展示着一个城市的内涵与精神,以金殿名胜区来说,佛道儒相融合的太和宫及周边陈设在对参观者不停地述说着昆明城市“春融万物”的精神,丰富的植物展示彰显着“植物王国”特色,而自发形成规模的金殿初九庙会也传承着老昆明的传统记忆。
2.3.3 促进和谐
         据相关统计,优美的自然环境在缓和情绪方面有着突出的正向作用。城市近郊风景区以接待游客次数提供着缓解人群戾气的正向能量,而以金殿名胜区为例,在这些人中,60%~70%是本地居民,他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充分地疏放身心,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也为城市发展中很多不和谐因素提供了解决矛盾的缓冲地带。
参考文献:
         [1] 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关系的探讨[J].上海.中国园林,1999(3)
         [2] Begon, M.; Townsend, C. R., Harper, J. L. Ecology: From individuals to ecosystems. (4th ed.). Blackwell. 2006.
         [3] 张庆费,张峻毅.城市生态公园初探[J]. 上海.生态学杂志,2002 (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