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的新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8/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晓莲 魏秦生 杨斌 张钰洁
[导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新工科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核心内容。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天水  741001;中石油第二建设公司  甘肃兰州  730060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新工科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核心内容。本文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出发,针对新工科建设下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训练项目实施结果,从深化工科教育体系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供创新创业机会、搭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前言
        2015年,国务院就“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出:高等教育提倡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一般规律,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1]。而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及2017年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建设计划,各高校积极响应政策,修改培养方案,以各种方式促进高等教育界的改革与发展。
        新工科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核心目标是培养伟大的工程师[2];也就是说,新工科建设就是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新技术发展的现代化工程创新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而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离不开实践,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以及新工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三者的本质要求是相同的,都要求通过实践训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需求。
        1 当前我国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虽然高校教育中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概念已提出近五年,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资源等限制,致使我国工科教育体系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实践教育体系仍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具体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二是部分院校没有充分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三是目前高校中重学术科研、轻实践教学的现象较为突出。潘云鹤院士在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报告中指出,我国在21世纪的发展中迫切需要五类工程人才:第一类,理论+技术实践,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第二类,理论+发展新技术,发表科研成果的工程科学人才;第三类,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技术集成创新人才;第四类,理论+技术实践+创新设计,产品创意设计人才;第五类,理论+技术实践+创业与市场能力,工程管理与经营人才。同时也指出“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着工程性与创新性缺位的现象”。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更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3]。从潘云鹤院士对21世纪需求人才总结中可以看出,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必备能力。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建设,尤其对于培养高技术应用型工程类人才而言,应努力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深度融合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可以从多种途径实现。
        2 新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2.1 深化工科教育体系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出,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BIM技术、PPP模式等新名词成为建筑行业热门话题。但是,在近几年教学中发现,高校在培养土木工程类技术人才时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材,致使学生毕业后对建筑行业发展动向及新技术了解不多,且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实践能力欠缺,创新创业主动性较差,概括起来就是缺乏“工程师素养”。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对原有的工科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原有的工科教育体系中加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工科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工科教育实践环节,具体操作就是修订培养方案,深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在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同时要注意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增设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或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增加已有案例教学和设计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案例,或聘请具有创业创新经验的成功人士或校友以讲座或校外指导教师形式进行教学,或改革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实践教学工程化、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翻转式课堂、VR模拟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式,并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对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3],形成“学习”、“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工科教育体系。改革的同时要不断改进,形成动态变化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新创业人格,培养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2.2实施“课赛融通”机制,搭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在深化工科教育体系的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竞赛,以参加比赛项目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比如情况允许的话,可以实施“课赛融通”机制,建立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对应专业课程相关联的融通机制,学生可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来替代或部分替代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课程的成绩。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以赛促练、以赛促建”,通过开展竞赛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一个展示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竞技舞台,激发广大学生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的热情,增强专业凝聚力和职业荣誉感,形成关心、重视和支持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类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督促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查阅资料,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创业的意识,还可以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将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内容与标准紧密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发展有重要意义。
        以天水师范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来说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下表为该院每年举办学科竞赛活动统计。
        表1  举办学科竞赛活动情况表

        2.3合理利用校内资源,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在高校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要给学生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和机会。比如高校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基金会、设置创业创新协会、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邀请社会成员或产品入驻高校学生团队等,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实践训练,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对于土木工程类的大学生来说,学校的各类基础建设项目都是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开展各类基于项目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比如以学校新建、改建或维修工程为实践依托项目,成立以老师为首、学生参与的监理组织机构,利用专业资源与优势,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于具体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场所和项目,也培养了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又能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为学校基础建设节省一定费用。通过校内各基础建设项目实践,学生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与行业人脉及一定的工程经验,将有助于毕业后的创业,缩短创业起步时间,增加成功几率,并增强创业信心与创业可能性,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推动当地经济。
        2.4与校外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科技的发展必然会重视高校在培养高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与交流,协同育人的联合培养机制必将成为人才培养的趋势。不断深化与企业、与地方相关部门、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这就需要将企业、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有机结合,搭建一个由学生、学校、企业(地方)三者组成的“生态圈”[4],建立学校以外的实习实践训练基地,搭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尤其是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受到热捧。在合作过程中,高校应主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用人需求特点,针对市场需求适当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课程体系,重新定位校企合作的培养体系;还应充分利用企业的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设立“校外导师”制,丰富完善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人才共同培养单位[5]。当然,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必须遵循“合理规划、资源共享、合作互赢、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以互惠互利为遵旨,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融入到工科教育体系中,不断完善高校教育体系,找到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3 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分析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举措方面,天水师范学院采取了多种方式与途径,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类基于项目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抽选部分学生与教师以监理身份参与到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中,并将此作为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过几年实践,总结成效,并以调查问卷方式对此类活动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数据总结如下:
        表2  基于项目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方式满意度调查

        由以上数据可以总结得出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以下几点意义:
        3.1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从统计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方对于以项目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给予高度肯定,满意度值较高,非常认可。让学生带着项目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于具体过程中,而且在此过程中既有学校老师指导学生,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现场老师作为指导,学生双向受益。在后期调查了解到,学生和教师以及用人单位都认为此项举措既能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场所和项目,也培养了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工程应用技能与经验,这在就业或创业中将具有很大优势,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条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2 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形成校内实践基地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需要依托工程,学校的各类基础建设项目是最好的资源,而且由于各工程单位施工工地的安全等要求,高校土木工程类学生缺少系统的实习实践基地,使得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无法系统的、全面的实践专业技术知识。有了监理小组,学生带着自己的训练项目,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程跟进学校各工程,可以对工程项目有个完整的认识,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完成项目。同时,此种做法可以有效利用校内资源,成立校内实践基地。
        3.3为学校基建项目节省费用
        学校各新建、改建或维修工程由于费用等问题而无法聘请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理,导致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质量和工期无法保证。师生监理小组的介入,既能为学校基础建设节省一定费用,保障各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
        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既可以从深化工科教育体系改革入手,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对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搭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来实现,都是非常可行且有效的方法,结合使用效果更佳。通过我校的基于项目的校内资源利用方式的实践证明,以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主线,以教师为首形成新的“三位一体”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场所和项目,也培养了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工程应用技能与经验,为今后就业或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又能为我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也能为学校基础建设节省一定费用。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可以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利用自身优势,多方合作,多种途径并举,不断深化高校工程教育体系改革,完善共成交与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创新人才,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Z].2015.
        [3]周屹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M].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4月,第33卷第2期:65-67.
        [3]施险峰.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路径研究[J].管理观察,2009年4月.
        [4]马江伟.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路径探究[J].教育文化,2018年第26期:118-119.
        [5]陈兴.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路径研究[J].科技风,2019年5月:25.
        [6]韩新宝,王凤成.基于能力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年3月:77-79.
        [7]陈立定,郑轶群.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 . 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年06B:55-56.
        [8]徐源廷,赵伟锋.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3期:46.
        [9]郭西燕,建立创业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平台的探索 [J]. 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年9月:198.
        [10]曾祥龙.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于培养[J].才智,2016年:57
        [11]张莉,尹龙,谢红燕,鲁啸军.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年 4月,第35卷第4期:186-189 .
        作者简介:李晓莲(1981-),女,宁夏海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边坡工程。
        基金项目:2020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2020B-196);天水师范学院2018年度中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ZD-2018-01);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自筹经费项目(2018B-46);2019年度天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J2019160);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智慧课堂模式下的工程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机制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