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在道德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武晓章
[导读]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准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的素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道德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摘  要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不但需要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和聪慧的头脑,还需要健康的心理及坚定的情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准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的素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道德失衡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中学生  道德问题   原因   解决措施
德是立身之本,所以育人先育德,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具有良
好的道德品质和现代意识成为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位家长所期盼的。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重视对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已经担任中学班主任长达14年之久,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发现很多中学生道德失衡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道德问题
1.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评价标准畸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随之发生变化。中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而对于这些观念的获取大多靠模仿,受外界影响很大,都是通过他人获得认知。而现如今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观念和现象像攀比心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些现象已经开始蔓延至学生中,做事想事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考虑自己的得与失,根本不会考虑他人。
2.道德情感单薄,社会公德缺失
        对待长辈、老师缺乏尊敬和感恩之心,对长辈的爱心认为是理所当然,父母对其进行管教时,他不但不听,还倒反过来“教训”家长;对于老师的辛苦付出非常漠然,对于老师的批评和指导置之不理,在公共场所,不守社会秩序,在学校,不守规章制度。
3.沉迷网络,迷失自我
我国沉迷于网络的人中越来越多,网瘾也越来越大。很多高中生上网不是浏览知识,而是热衷于打游戏,聊天,甚至看色情网站,更可怕的是网络上存在的迷信和反动思想,这些存在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成长,还有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同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连人格也是虚拟的,有些网民在网络交往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更何况是中学生。受到网络的诱惑,人们现实中拥有的人格和责任都会被冲淡,而中学生自身的控制力差,又有强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受到网络的诱惑会放下责任,逃避现实,沉迷其中,甚至迷失自我。
4.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中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经常有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有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就扬言要跳楼,威胁教师;有的学生加入社会集团做一些与学生身份不符甚至违法的事情,像敲诈、勒索、偷东西等,走上犯罪的道路。
5、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大部分学生对道德行为已经有较为清醒的认知,但对于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行为却“羞”于去做,行为实施偏于道德认知。例如:他人遇到困难,学生们知道应该去帮助他,因为“不好意思”或是考虑太多,而袖手旁观。
二、中学生伦理道德问题和行为失范的原因
1.学校及教育者工作不力
学校是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学校能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影响学生的成长而且影响深远。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使其在成长中逐渐区分善恶、美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在不断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应试教育而轻德育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在一些实施应试教育的学校里,虽设有德育课程,却从来不上,有的甚至连音体美也省了,德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形同虚设。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孩子早期的教育由父母训练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的启蒙,家庭氛围是否良好对学生成长影响非常大,好的环境当然对学生的影响较好,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是家长不良的言行会促使学生形成一些不好的难以改变的思想行为。
(1)家庭溺爱
一些家庭的家长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对子女百依百顺,一切按孩子的要求办;对孩子的缺点,不但不正视、不教育,反而爱护短等等。若父母对孩子只是一味地放纵,过分宠爱,就会使他们不懂得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目无长辈,并形成任性、专横、霸道等恶劣的品质。
(2)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言行不一
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比较严格,希望孩子有理想,有道德,经常还给孩子讲大道理。而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仅取决于家长的方法和水平,还与家长自身的道德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家长会教育孩子某些事应该怎么怎么做,但当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时行动往往和说法不一致,这样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判断。
(3)单亲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离婚率也越来越高。离婚率的逐步上升,使众多夫妻脱离原来的家庭,与此同时,家庭的破裂、抚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的变异,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特别是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单亲家庭,部分家长忽略对孩子的教育,使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缺乏必要的家庭沟通和教育,会使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有所歪曲。。
3.社会的影响
我国一直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作为社会道德,而如今社会经济逐步开放,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逐渐下降,社会上存在着各种违背社会道德甚至违法的现象,这些现象危害着中学生的成长。而且我国的社会法制还不完善,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不能完全制止,这些都给现如今的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加强中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帮助中学生走出道德失范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解决好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重智轻德的问题,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求真、求实,切实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陶冶学习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情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心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家长不溺爱不过分严厉,严格掌握教育原则。
家长要让学生自由地活动、健康的成长,锻炼他们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潜在力量,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性情开朗的良好性格。如果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任他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或者要求苛刻,限制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后果,或使其以我为中心、自私,或让其形成懦弱的性格和消极情绪。所以家长在教育学生时要掌握教育的度,做到既不溺爱也不严苛,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2、加强沟通引导,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烦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相互信任的情感。同时家长对于学生道德行为要进行引导,而引导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有正确的方法,还与家长自身的道德行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家长不仅要说还要做,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成长环境,而现阶段中学生成长环境的问题突出,社会各界有责任和义务把好这关。社会各单位、部门应加强监督,并协同各相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阻塞一切腐蚀中学生的源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鲁洁  梁廉玉《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2】王国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王颖《关于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的思考》
【4】张春林《略谈中学生道德教》
【5】谌涛《浅议家庭溺爱对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及矫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