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随着中考日益临近,提高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然而,目前的数学复习教学依旧存在低效低质等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复习热情,也会降低学生的复习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地创新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方法,强化中考数学总复习教学手段,本文就针对新课程下初中数学复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展开论述,希望能对后续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模式
中考数学教学复习课作为初中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在中考复习阶段学习中获得数学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是迎接中考步入高中校园的关键环节,对将来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过于单一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复习课以揭示总结数学概念本质、归纳整理并系统化解题思路与过程为主要内容,然而学生往往认为复习课就是重温旧知识、做练习题的课程,加之考前教师往往将压轴题、重点题型满满当当地写于黑板上,不少学生思路跟不上,只能望「题」观止,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就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神态。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形式化表达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如何构建良好的数学复习模式,我们将展开讨论。
1.基于课程类别,转变复习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单元和专题复习课的不同,在教学模式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单元复习时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总结出某一单元的知识框架,专题复习作为纵向的总结,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结构层面的掌握,还要注意区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所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复习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两个单元时,教师安排学生自主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相似图形的特征,并将这一单元的重点与难点整理出来,脑海里对这一章有一个系统的认知。然后再进行深入的学习。
2.发挥学生主体,做好习题讲评
习题讲评内容是考试之后以及完成单元或专题复习课后的巩固环节,习题讲评系统总结理论知识后进行的实践和夯实阶段,通过对试卷中出现的典型题、综合题讲解分析,帮助学生反思知识点的薄弱环节,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对典型习题的点评,也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解题误区,反思自身的解题思路。
考试之后,可以就试卷中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题型进行分析,例如,「沿圆锥一条母线将圆锥侧面剪开并展平,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以圆锥的顶点为圆心,母线为半径的扇形,设圆锥的母线长为 1,底面圆的半径为 r,那么这个扇形的半径为 ,扇形的弧长为 ,因此圆锥的侧面积是多少」,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分析自己拿到题目后是如何思考的,自己平时是怎样来解题的,弧长和扇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是什么,这样在教师讲解时学生就可以弥补自己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归纳自己掌握知识点上盲区、如概念的理解错误,定理的运用不正确等。
3.尊重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每位学生具备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兼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以期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关注,在复习中充分发挥知识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复习的分层是指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对复习内容进行分梯度,例如复习函数内容时,对于基础能力欠佳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包巩固课内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练习题,对课外练习中有难度的习题可以挑选做题,对于基础能力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安排较多的课外习题练习来巩固知识,如此一来,既可以帮助基础稍差的学生通过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课内的稍微简单一些还能提高自信心,他们在挑战课外习题中遇到难题,也会主动向基础较好的求助研究,而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应用能力,对他们来说课外习题作业并没有太大难度,这样大部分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和认真度都有所提高。巩固知识的过程变轻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得到激发,逐渐树立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3.结语
综上所述,总复习阶段的任务是将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与细化,并进行整理从而能够在解题时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把书读薄。中考数学复习中,教师要通过经典例题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体系框架,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与知识结构体系,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不仅要做到对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以提高触类旁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加有效地促进数学中考复习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实现学生在中考最后阶段的成绩提升,为进入一个更好的高中助力。
参考文献
[1]邱伟芳.浅谈初中数学中的中考复习[N].发展导报,2019-06-04(018).
[2]林淑芬.中考数学复习中的「慢」教学——以尺规作图的复习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