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推崇“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9期   作者:祝加强
[导读] 本文将会从多个方向着手分析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同时针对性地寻求语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求能够为相关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帮助。
        摘  要:语文课程是现代教育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为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素质教育理念的推陈出新要求加深现代语文教育和日常生活的联系,用以借助学生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来学习充实丰富的语文知识。鉴于此,本文将会从多个方向着手分析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同时针对性地寻求语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求能够为相关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理念;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来自于生活中,最终也将会被应用在生活中。语文学科具备极为丰富充实的思想性特征、生动的情境性特征以及广阔的开放性特征,最终能够将学生引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中,促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感悟语文学科知识。而现代生活本身便是巨大的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外的学习空间。因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联系实际生活、融入生活,同时将生活作为核心支撑,拓宽文本,为学生创设出更为开放活跃的学习情境。全方位地加深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保证语文课堂充满不休的生命力。
一、生活化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良好的课堂导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精准地了解到后续课堂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目标方向,同时还能促使教师形成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深刻了解,用以随时调整教育策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成长需要。但在传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开展的课堂导入环节通常是先行为学生介绍课堂学习的内容,而后再执行“灌输式”课堂讲解,枯燥乏味的教育形式常常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深度契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或者教材文本,加深课堂导入环节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熟悉的知识调动其兴趣,促使其在开放、活跃的生活化情境中学习知识。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济南的冬天》文章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生活化语言来向学生群体提问,诸如:同学们,在你们的认识里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想不想去感受冬天的济南呢?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深度强化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对“对比”修辞手法的使用。此后,教师则可以为学生介绍北方的冬天,包括呼啸的冷风、皑皑的白雪、闪亮的冰河等等,顺势引入《济南的冬天》,引导学生探索老舍笔下的冬天,并非北方寒冬那般彻骨,有的是温晴的天气以及薄薄的白雪,宛如自然界的水墨画。此种课堂导入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生活感受,行之有效地展现出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核心地位,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活化课中教学,丰富优化教学资源
        为更为有效地加深语文学科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关联,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采用以点带面的教育方法,深层次挖掘潜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寻求能够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关联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实现教学内容和生活的紧密连接,切实地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醉翁亭记》文章的过程中,此篇文章主要描绘的是滁州地带的自然景色的秀美、山川河流的安静以及地区人民生活的宁静致远。鉴于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可以深度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适当地扩展文章内容,拓宽到文人春游等专题层面,通过此种举措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古代文人日常生活的乐趣,全方位地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其产生和作者情感的碰撞。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外出活动,通过此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感悟在大自然中玩耍的乐趣,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互动,构建足够优秀的师生关系。

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增强对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首先是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则是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情感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系统化思维,这对其未来学习成长来讲,意义非凡。
三、生活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走进语文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章都是具备极为丰富的教育意义的作品,同时也是具备高度艺术性和文学性特征的艺术元素,和日常生活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明确语文学科内潜藏的各种生活化知识的来源,并结合教材的设计情况,给予学生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寻找生活中的影子,将生活逐渐引入到语文课程中,二者相辅相成,这将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更多语文知识。
        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生拉硬拽教学内容,而是要巧妙地使用创造性教学解析方式,精确寻找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生活元素的切入点,以此来实现学生的稳定发展。例如,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核心意义是为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并未充分关注此项作用,常常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并未充分契合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情况,因而导致口语交际教学偏离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形式化问题越发严重,并未展现出其应有的作用,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显然是有弊无利的。
四、生活化家庭作业,实现学以致用目标
        传统的语文学科家庭作业通常是多多书写练习,此种练习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记忆,但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学生认为家庭作业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将会失去做作业的兴趣,无益于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的形成。为切实地解决此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加深语文作业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实践自己所学习的语文知识,通过自身知识储备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还能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后续学习成长奠定下良好的支撑作用。
        由于传统语文家庭作业枯燥乏味,长时间的使用将会导致学生大幅抵制作业内容,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有必要结合学生此前学习的知识内容,加深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人教版《皇帝的新装》文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思考平常生活中出现的欺骗行为或者存在欺骗意义的事件,并针对性地作出故事的续写,引导学生深度观察潜藏在生活中的细节元素,切实有效地展现出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促使学生形成更为完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满足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成长需要,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长时间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学都在使用统一教材、内容与模式,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开展了大量照本宣科的教育活动,此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甚至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而现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加深语文学科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频率,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李德育.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刍议[J].成才之路,2020(11):66-67.
        [2]陈进.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解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51.
        [3]周文元.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67-168.
        [4]杨雪芹.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4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