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陈菊蓉 袁世勇
[导读]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教会学生今后生活及学习中必须的数学知识,又要点拨其心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课本的结构出发谈几点粗浅认识。

陈菊蓉  袁世勇   四川省广汉中学;四川省广汉市第六中学校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教会学生今后生活及学习中必须的数学知识,又要点拨其心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课本的结构出发谈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79-01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突显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性。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怎样溶于数学教学?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课本的结构出发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章节的引言开展德育教育
        一般说来,引言具有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具有系统化知识和概括教学内容的功能。每一节课开始的导入环节很像一部电影的序幕那样重要,如果设计合理,运用得当,就能牵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受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之奇效。引言常常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上用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用生活实例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中,引言故事:国王对国际象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国际象棋的发明者,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发明者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发明者的这个谦卑的请求。判断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习学生会得出一个数据 ,这个数字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产的小麦的总和!这个故事让学生知道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必须要了解才能做出判断。对做人做事必须三思而后行!
        二、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概念、定理、公式开展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它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中“数的进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等。


立体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如:四棱柱教学中,通过对四棱柱的长、宽、高的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化,则四棱柱可在平行六面体、正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之间互相转化等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样,将智育、德育有机地同时进行就很自然地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章节的例题和习题开展德育教育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例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国家;在对二项式定理的研究中,我国数学家杨辉发现二项式系数间的规律——杨辉三角,要比欧洲最早的“帕斯卡三角”早了近四百年;人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称之为割圆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对π值的研究,当时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他的数学论著《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此类在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很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另外, 例题、习题中,还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四、充分利用数学结论和练习开展德育教育
        有些数学结论是非常“美丽”的。例如,从数学语言,文字符号的既简单又具深刻的概括性;黄金分割等方法的和谐性;甚至解题方法的精巧。从圆、正方形等优美图形的既简单又深奥;圆锥曲线、对称式子的和谐、奇异,甚至每一个数学、字母的统一作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美、具体的美、和谐的美、统一的美、奇异的美等方面的审美教育。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故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她们真正懂得什么叫美,使她们坚持对自己中国梦的执着追求。同时,在练习中学生可以体验解题过程里酸甜苦辣的滋味,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由于数学是一门结构严密,系统性与逻辑性都极强的学科,在数学解题中,可通过数学推理的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及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格式、步骤安排、书写整齐、清洁美观、努力寻求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自觉进行补救和改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
        当然,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很多很多,它与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和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德育贯穿始终,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就一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