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9期   作者:朱新富
[导读]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因考试的需要,教师多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多死记硬背要点
        【摘要】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因考试的需要,教师多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多死记硬背要点。大多数学生不能深入地感悟知识,最终觉得思想品德的教条是实用性不大、枯燥乏味的。其实,新的课程标准己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思想品德的首要的、最重要的目标,学生如果觉得思想品德“实用性不大、燥乏味”,那怕考试考的分数很高,但事实上己说明了这种教学的彻底失败。为改变思想品德课易乏味、易失败的现状,本文从兴趣的含义、作用入手,重点论述了培养思想品德兴趣的六种办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 兴趣 课程标准 情感 培养 激发
        【正文】兴趣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当某人遇到某人或某事时,如果首先被对方吸引了,就会有一点兴趣,就可能进一步发展,产生情感;相反,如果某人遇到某人或某事时,首先想到的或看到的是对方的负面,那就容易产生对某人或某事的无所谓,甚至排斥、厌恶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接近、探索的想法,情感的产生失去基础,因此兴趣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了,情感对兴趣也有反作用,随着情感的增加,兴趣也会不断地提高,情感对兴趣的促进作用,这里不作探讨。
        兴趣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我国2003年出台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8年后的2011年又出台了修定的新的课程标准,在目标分类上,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有创新,突出了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旧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三维目标之首,然后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那么,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呢?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1、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2、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倾向,包括对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一种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为稳定和深刻的情感现象。态度很重要,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
        3、价值观:人们判断客观世界的有无价值、是对是错的标准,是态度的升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同一个人的价值观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能有变化的,价值观也可能不断完善的。“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把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价值观左右着人的一生。
        从三个概念的含义不难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价值观是终极目标,情感是开端,如果学生厌学或老师厌教,教学目标是不能真正完成的。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作为三维目标的第一条第一个词,兴趣又是情感的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是关键所在。
        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的培养办法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三种学习态度,认为“乐学”最好,也就是说学习有兴趣是最好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呢?
        一、让学生切实提高认识
        世界上先进的国家都很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德国思想品德教育从幼儿抓起,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

譬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父母就引导、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孩子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法律规定,孩子到六岁就有在家里承担的一些义务,为他人做事,比如扫地、洗碗等。这样,当他们进入社会时,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成为低能的“怪物”。
        二、导入新课要从时事、故事入手
        导课要从热点时事、故事或寓言故事入手,使学生有真实感,把学生的心与书本知识拉得更近,不至于对书本上的知识感到虚无飘缈、不着边际,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样做要求教师要有多看时事、多读故事,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行。
        三、巧用课件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直观性
        思想品德有些内容理论性、抽象性较强,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课件,可以以鲜活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教学方式的沉闷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如我在教学中展示“飞机课件”,用飞机机身和两翼分别代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使较复杂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再如学习“人口膨胀是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时,播放《不堪重负的地球》动漫,并配有老人的咳嗽声,让学生谈谈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课
        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兴趣倍增。课程标准有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区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举办展览,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教师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知识的提升。
        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教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以下几种有效方法:
        (一)查询调查法: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材料、归纳答案,或调查他人,提炼结论。这样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培养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二)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小结。
        (三)讲授法:教师通过简明、准确、生动、条理清楚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因此讲授中始终不能忘记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启发与提问贯穿讲授的始终。
        (四)情学境教法:常言道“十年打坐,一朝悟道”,悟道也就是“开窍”,是很重要的,也是很难得的。为了有利于学生悟道和开窍,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六、善于运用“激励”艺术激发和鼓励是一门艺术,恰当适度的激励是真实的、美好的、难忘的,多给学生以激发和鼓励,既有利于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强化学生的好想法、好做法。总之,兴趣是情感的基础,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可以偿试用本文提到的六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把思想品德教学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邱丕相,王国志.体育学刊.2006(02)
        [2]新时代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杨勇健.家庭生活指南.2019(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