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究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1期   作者:陆慧
[导读] 对土地进行有效的整治能够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及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耕地面积的提升。
        摘要:对土地进行有效的整治能够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及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耕地面积的提升。而在土地整治中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水土流失等,因此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提升促进土地的绿色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应采取的建议,以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问题
        土地整治工作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国家规定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对土地进行整改优化,调整土地结构,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以促进国家农业及经济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整治工作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在整改的过程中会早造成土壤、水资源等环境的破坏,对乡村生态发展造成影响。而在我国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重视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国务院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国家政府加强了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自然环境,使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的相处。在土地整改的过程中,更应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当地的环境特点为基础,建设绿色生态的乡村景观,既保证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1.1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土地整治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利用土地,促进当地资源的健康发展。但如果土地整治工作只是盲目的进行土地开发,没有与当地的环境做好调查结合工作,会对当地的土壤、生物、水资源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对于土壤的影响,土地整治工作中对根据土地情况进行结构调整,而如果没有做好科学合理的措施,会导致土壤结构产生不好的变化,改变了土壤中的生物学性状和理化性状,使土壤中的肥力下降、质地降低。在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土壤是一切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壤的质量下降直接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劣。其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整治工作中难免会有工程建设,对当地自然景观进行改造,而工程建设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破坏,例如对草皮树木的影响。而每个区域内每个物种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共同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系统,共同维系生态系系统的平衡。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建设项目打破了这种平衡,使生物的栖息地受到干扰,也就造成物种数量的下降,给生态系统平衡性带来破坏,也影响了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对水环境的影响。土地整治工作中包括对土地及农田水利的建设整改,对区域内的水资源造成影响。平整土地会改变地貌地形,也就改变了水系网络的分布,而水系网络的结构如果存在不合理情况,会造成地表径流的减少,也使水资源的质量下降。以上所述,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生态环境问题,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充分结合,以实际土地情况为基础,制定出完善的整治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使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能够同时进行[1]。
1.2忽视乡村文化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应系统的协调土地调整和乡村发展的关系,以生态发展的战略眼光指导土地整治工作。如果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只关注建设项目的进程周期,使田间堆积大量水泥等建筑材料,导致土地土壤发生变化,反而使土地整治工作起到了反面效果[2]。而如果缺乏对土地整治工作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指导,破坏了山水林田湖的生态平衡,忽视与乡村文化的结合,造成对当地自然景观和建筑文化的破坏,则使土地整治工作无法充分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乡村特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是数千年历史的沉淀,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结晶,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地整治工作应保护这些乡村文化,不能够为了追求耕地数量、面积而对其造成破坏。
1.3缺乏长远规划
         土地整治工作应具备长远发展的理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目前土地整治工作往往缺乏长远的规划,只看重眼前利益,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的情况,阻碍了土地整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工程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多新技术及新设备,土地整治工作在应用新型技术时应综合考虑,例如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灌溉设备的更新使灌溉及排水的效率大大提升,但同时也应考虑到灌溉所带来的水土影响,不能够为了提升效率而对水资源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如果只是为了节省工期、节省成本造成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反而违背了实施土地整治工作的目标。
         2、提升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1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环境保护
        应优化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对耕地、林地、水域等生态功能地类的保护。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应对耕地进行合理的保护,使耕地实现动态的平衡,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及利用,对耕地数量、面积及时补充,并重视新开发耕地的质量,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生态化,调整并优化农用地的格局和农作物的布局[3]。对林地的保护应加强其植被的生态作用,为生物营造健康的栖息地,保持物种多样性,从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水域的保护应合理的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治理水污染问题,提升对废水的回收和再利用,积极开发并推广节水措施,在农业系统中多应用节水设施,树立节约用水的理念。
         2.2 建立环境友好的决策机制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规划决策阶段应秉持着环境友好型的理念,从而综合的考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土地规划的决策工作之前,政府应组织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真实的了解到乡村建设的情况,研究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对乡村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发展造成的影响,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提升对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的保护。在编制土地规划中,不能够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用,应以乡村的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为基础统筹评判,实现综合性、多目标的规划模式,并将生态效益也纳入目标体系,使土地整治和生态建设能够共同发展[4]。
         2.3 强化施工中的生态设计
         土地整治工作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而目前土地整治在建设施工中往往忽视了对生态效益的考虑,施工中的废弃材料、垃圾等严重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使生物生存环境恶劣。因此应强化建设施工中的生态设计,综合使用绿色施工技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实现对废弃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实施无污染、无噪声的绿色施工。
         2.4 建立完善的生态评价机制
         再土地整治设计、施工及验收阶段应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根据当地的发展要求树立生态保护的整治目标,对整治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5]。合理、针对性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完善施工方案,全方位的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实现提高产量、保护生态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随着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遇到了更多的挑战。土地是我国农业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因此应处理好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充分考虑整治区域的环境特征,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破坏,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使土地整治工作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艾巍.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J].城镇建设,2020,(3):53.
[2]张静.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J].房地产导刊,2020,(2):246.
[3]李长辉.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9,(24):318.
[4]张军.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中国房地产业,2018,(36):44.
[5]魏军科.山西省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思考[J].华北自然资源,2019,(4):129,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